第 300 章 事件總有起因(2 / 2)

郭教授又繼續說起了案例:“有不幸童年經曆的孩子,會嚐試尋找擺脫痛苦的方法。盧卡斯也許找小動物作伴,可母親的行為仍沒有改變。無法解脫的盧卡斯,隻能將痛苦轉移至本是朋友的動物身上。在這過程,盧卡斯變得漠視生命,漠視社會規則,缺乏敬畏之心。

人格是能在家庭係統中扭曲的,受到暴力行為的盧卡斯也許仍在心中美化自己的父母,不斷改變自己以符合這樣家庭的生存規則,發展成“假我”,不知自己是誰,“真我”已經麻木,便失去了他珍貴、獨有的童年。

但是如果說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他們會說我喜歡這樣,這很普通,就像很多人喜歡出去散步一樣,我們隻是嗜好不同而已。如果我有這種需要的時候,我就上街去隨便找個人……

然而,陌生人又怎能填補得了他們內心渴望之物呢?畢竟,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溫馨、和諧且充滿愛的童年環境對於個體乃至整個家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我衷心祝願每個人都能夠擁有一段美好難忘的童年時光,同時也期望大家能夠為了自己以及所愛之人去努力創造這樣的幸福回憶。”

聽完郭教授的講課,張元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將郭教授所講的內容與苗樹他們正在調查的案件聯係起來。他不禁想道:這個犯罪嫌疑人會不會也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呢?也許她成長在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中,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應有的關愛和嗬護,甚至可能遭受過虐待和歧視。這些經曆或許讓她對整個社會產生了仇恨和不滿,尤其是對於那些類似於她原生家庭的人們。

張元越想越深,他覺得這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出於一種“同病相憐”的心理才會選擇去幫助那些同樣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因為她曾經親身經曆過那種痛苦和絕望,所以她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為其他人撐起一把保護傘,讓他們不再受到傷害。這種想法雖然有些偏激,但卻也反映出了她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同情。

然而,無論這個犯罪嫌疑人的動機如何,她的行為畢竟已經觸犯了法律底線。張元深知,作為一名警察,自己必須要以法律為準繩,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起案件。他決定繼續深入調查這個案件,揭開背後隱藏的真相。同時,他也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既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又能給予那些曾經受過傷害的人們一些關懷和幫助。

然而這樣的狀況實在太多了,簡直就是一種頑疾!這種陋習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輕易改變得了的。若是想借此來徹查案件,那根本就是癡人說夢,絕不可能破得了案的啊!

大家還是從其他地方繼續尋找線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