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遵循這條特殊的成功誓言:做任何事倩,我將盡最大努力。
羅素更明確指出:“我的人生正是:使事業成為喜悅,使喜悅成為事業。”
英國的狄斯雷利說:“行動並不總是帶來幸福,但不行動就沒有幸福。”
法國的紀德說:“獲得幸福的秘訣,並不是為追求快樂而竭盡全力,而是在竭盡全力之中尋到快樂。”
三、把工作變成娛樂活動——告別為了工作而工作的壞習慣
事實上,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尋找到樂趣,正如阿伯拉罕·林肯所說的:“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但現實中的許多人不是從生活中,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去等待樂趣,等待未來發生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
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很少感到疲倦,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比如在一個假日裏你到湖邊去釣魚,整整在湖邊坐了10個小時,可你一點都不覺得累,為什麼?因為釣魚是你的興趣所在,從釣魚中你享受到了快樂。產生疲倦的主要原因,是對生活厭倦,是對某項工作特別厭煩。這種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體上的體力消耗更讓人難以支撐。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18名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組九人,讓一組學生從事他們感興趣的工作,另一組學生從事他們不感興趣的工作,沒有多長時間,從事自己所不感興趣的那組學生就開始出現小動作,再一會就抱怨頭痛、背痛,而另一組學生正幹得起勁呢!以上經驗告訴人們:人們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工作的乏味、焦慮和挫折所引起的,它消磨了人對工作的活力與幹勁。
“我怎麼樣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樂趣呢?”一位企業家說,“我在一筆生意中剛剛虧損了15萬元,我已經完蛋了,再沒臉見人了。”
很多人就常常這樣把自己的想法加人既成的事實。實際上,虧損了15萬元是事實,但說自己完蛋了、沒臉見人了,那隻是自己的想法。一位英國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也就是說,興趣的獲得也就是個人的心理體驗,而不是發生的事情本身。
事實上,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尋找到樂趣,正如阿伯拉罕·林肯所說的:“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但現實中的許多人不是從生活中,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去等待樂趣,等待未來發生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他們以為自己結婚以後,找到好工作以後,買下房子以後,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完成某項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後,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往往是痛苦多於快樂。他們不理解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這種態度是可以加以培養發展起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電話接線生或是一個小公司的會計,你因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處理客戶打來的電話、統計報表……單調無味到了極點。假如你想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有趣一點,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記錄下來,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進步,第二天的工作要勝於前一天,一段時間後,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再是單調、枯燥,而是很有趣。因為你的心理上有了競爭,每天都懷有新的希望。難怪心理學家加貝爾博土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這些觀點盡管有一些偏激,但它可以支配人們排除外界條件的影響,還可以幫助人們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工作帶來新鮮的、樸實的感覺,不管這項工作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早已變得多麼乏味。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都是珍奇獨特的,隻要願意,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的源泉。隻要你用快樂的心情去感受,你就能感到你身邊工作的快樂。這裏介紹幾種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方法。
(一)把工作看成是創造力的表現
現實中的每一項工作都可以成為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活動。一位教師上一節好的課,不遜色於編排一出精彩的戲劇,一個運動員完美無缺的動作,從創造的角度來看,可以與十四行詩那樣的作品相媲美,並且可以獲得同樣的精神享受。也許你會說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婦,並沒有從事任何創造性的事業。這你就錯了。你是否想過,你的一日一餐就如設宴一樣;你對桌布、餐具的鑒賞力都有獨到之處,能別出心裁,怎麼說沒有創造性呢!年青的畫家也許能從你那裏得到啟示:第一流的湯可以比第二流的畫更富有創造性。
(二)把工作看成是自我滿足
為了自我滿足而從事體育運動是一種樂趣。如果這是強製的運動,就未必是愉快的。一位產科大夫似乎心情特別愉快,因他剛剛接生了第100名嬰兒,一名足球運動員也因他剛踢進110,個球而欣喜若狂。現在,他又為自己能踢進111個球而興高采烈地開始了新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