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張善安後,皇帝便下詔,各道諸郡,全麵推進軍改、稅改,全麵考核官員,能者上,弱者下。
此時朝廷名義上一統下,除了江東、江西、湖南三道還未平定,其餘各地皆已掃平。
安東、遼寧、河北、定襄、朔方、河東、山東、河南、淮南、關中、隴右、河西、巴漢、湖北、劍南、雲南、黔中、廣東、廣西、廣南,實際統有二十道,劃為二百零八郡,縣一千零十五。
樞密院和兵部拿出的軍改方案是實行府兵製的同時,再增加了禁軍係統。
禁軍編設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左右神武,和左右神機左右神捷左右神勇,共十二軍,每軍兩萬四,共計二十八萬八千人。
他們稱為北衙十二軍,負責拱衛六京,宿衛皇城,隨扈皇帝。十二軍主要駐於六京,同時也輪流到邊疆駐守,並且遇一般的戰事、叛亂,優先抽調禁軍出征。
除這北衙十二軍外,原府兵十二衛四府,依然保留,十二衛為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翊衛、左右屯衛、左右侯衛和左右禦衛,十二衛統領南衙府兵,下各道設立軍府,編額五十七萬六千,每衛編有四萬八千。
此外南衙還有四府,四府為金吾衛府、千牛衛府、備身衛府、監門衛府。此四府不統外府兵,隻統皇帝近身侍衛以及宮門守衛。
另外還有內軍十二軍府,內軍則是親勳翊三衛六軍府,以及東宮親勳翊三衛六軍府,內軍皆由貴族勳戚官員子弟充當。
整個大秦軍隊體係很清晰明確,規模也十分龐大,達到百萬之眾。
其中南衙府兵是屬於戰時為兵閑時為農的農兵一體,而禁軍體係,則是募兵製下的常備軍職業兵體係。
主要是從府兵中精選的年輕精銳之兵,他們當兵拿餉,職業軍人。
至於南衙四府,則是府兵番上宿衛。
而內軍,則是勳戚官員子弟充當,這些人充當皇帝的侍衛同時,也相當於是武官培訓。
沒有全麵繼承隋朝的府兵製,是因為大秦的國策是要不斷開疆拓土的,因此必須有常備軍,而不搞全麵募兵製,則是因為全麵募兵製軍費太高,大秦也吃不消。
所以北衙禁軍和南衙府兵,其實就相當於是兩級軍製,一般情況下,有北衙軍就夠了,若是戰事規模擴大,或者內部叛亂的情況下,則開始征召府兵補充。
北衙軍由皇帝直接統領,而南衙軍由宰相負責。樞密院、兵部、十二衛、十二軍分別掌握軍令、軍政、統兵等職權。
一般情況下,大秦朝廷隻需要供養北衙的十二軍以及南衙四府和內軍即可,軍費開支降低同時,秦軍的戰鬥力又能保持。
而將來分封諸侯後,各諸侯國內的駐軍,也一樣還是在南衙十二衛府裏抽調兵馬,在其兵額之內。
南衙十二衛主將稱大將軍,北衙十二軍主將則稱上將軍,品級皆為正三品。
四府和內軍二十軍府主將,則稱為中郎將,品級正四品。
軍改內容巨大,隨之而來的也將是全軍範圍內的一次巨大將領對調。
十二位南衙大將軍,十二位北衙上將軍,四位南衙中郎將,十二位內軍中郎將,再加上二十位左都督指揮使和二十位右都督指揮使,這麼多職位,誰能上,誰不能上,足夠讓皇帝和宰相們頭痛許久了。
好在有輔公祏的前車之鑒後,皇帝和宰相們相信,軍改應當會比較順利,不會再有人腦子發昏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