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2章 野良田之戰(2 / 3)

他的計策確實取得不凡的成效,愛知川和宇曾川恰好環抱著兩川之間的肥田城,兩條河川就有現成的堤壩可以使用,一萬普請役隻是耗時一個月就勉強修起高一間多高的堤壩,以這到堤壩為依托掘開河壩發動水攻立刻就對肥田城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肥田城大半被浸泡在水塘裏,隻有二丸及以上憑借著修建城砦時的高度勉強擺脫大水的侵襲,麵對如此巨大的損失已經把高野瀨秀隆逼到絕路上,越是如此就越發不願意投降認輸,因為他知道此刻投降隻有死路一條。

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有用的,時值六月正是雨水最豐沛的季節,一場巨大的暴風雨席卷畿內引發近江地區的河川暴漲,傾盆大雨連下十幾天讓愛知川和宇曾川也隨之引發洪災泛濫,本就不堅固的河堤迅速被洪水衝出決口,反過來把堤壩外的六角軍淹成落湯雞。

六角義賢差點被氣死,自以為機關算盡必然能成功,還特地用一套水攻就能輕易的收拾肥田城的叛逆,卻遺忘為將之道最重要的天時之事條,洪水衝開剛修築而並不堅固的堤壩,衝入平原上引發洪水泛濫,六角軍的大寨被洪水淹到許多糧草輜重報廢。

水攻失敗反而搭上不少損失,事到如今已經是無法再圍城的,六角義賢無奈之下隻得做出勒兵後退的決定,可這個時候淺井長政卻親率一萬一千軍勢出陣南近江,強勢出現在六角軍的麵前擺出要決一死戰的架勢。

六角義賢很清楚這場合戰多半是躲不掉的,可眼下軍心不齊士氣低落如何戰鬥還是個問題,他隻得命令家中的譜代家臣迅速增援五千軍勢,這五千人是六角義賢訓練的五千新兵,第一次亮相就是大戰多少還有點不放心。

有這五千生力軍加入使得六角家的軍勢膨脹到兩萬人,不管士氣糧草的損失如何但起碼在人數上還是取得一定的優勢,於是雙方的軍勢就在愛知郡附近展開對峙,直到六月底雲收雨歇露出晴朗的天氣,大水退去又把被掘開的堤壩重新修複,雙方的大將都意識到大戰即將拉開。

六角義賢率領兩萬大軍在肥田城以南的宇曾川南岸駐紮,並派出蒲生定秀、永原重興作為先陣大將統兵五千在野良田鄉布陣,在他們的身後進藤賢盛、池田景雄、楢崎壱岐守、田中治部大夫為二陣在次第設防。

而淺井軍則以百百內蔵助、磯野員昌、丁野若狹守率領先陣五千人在宇曾川北岸以肥田城為後詰布陣,總大將淺井長政則帶著赤尾美作守清綱、今村氏直、安養寺氏秀、上阪刑部率領六千人作為後真駐紮在肥田城外。

經過幾天的躁動還是年輕氣盛的淺井長政決心發起進攻,命令磯野員昌率領五千軍勢強渡宇曾川,六角軍的先陣大將蒲生定秀果斷抓住半渡而擊的寶貴機會發動突襲,五千軍勢迅速突襲正在渡河的淺井軍,百百內蔵助所部在頑固的堅持一陣便率先崩潰。

而此時淺井長政已經開出大軍要吃敗仗的苗頭,立刻下令本陣隨之強渡宇曾川趕在大敗之前把局勢強行扭轉過來,不得不說這個年輕的家督所擁有的血性和勇氣,完全不是他那個軟弱的父親所能比擬的,年輕人敢想敢做絲毫不顧忌小敗一場和全軍失利哪個更劃算,就是我要和你鐵橋硬馬的正麵進攻。

六角軍則趁此機會打出一連串勝利,即使是淺井家內有“江州第一將”之稱的磯野員昌也毫無辦法,雖然沒人能說清楚吉良家的中條時秀到底有多強,但淺井家的武士一直認為本土武士裏磯野員昌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中條時秀終究是土生土長的三河武士。

而此時渡河的五千先陣混亂成一鍋粥,半渡而擊這個千古奇計自然不會在這場戰役裏失守,哪怕在強的武士也無法改變整體大劣的局勢,淺井軍的陣形已經被撕扯的完全不成樣子,磯野員昌在勉力帶著一千軍勢擊敗幾股六角軍的圍攻之後被迫向後撤退。

六角義賢沒想到自己竟然撞到好運氣,年輕氣盛的淺井長政竟敢當著他的麵強渡宇曾川,蒲生定秀也不負眾望的抓住這個機會咬住淺井軍的先陣窮追猛打,在宇曾川南岸下場的河原上淺井軍的陣形完全展不開,即使再厲害的武士也隻有被動挨打的結果。

在野良田鄉東南處的蓮照寺中,大半成遊方僧人的鬆永久秀搖頭歎息,他對這個名義上的連襟真是沒有什麼好說的,以劣勢兵力還要強渡宇曾川簡直不可理喻,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淺井家配下的國人眾,明明隻是服從名義上的淺井家卻願意聽這個瘋狂家督的渡河命令,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國人眾願意這麼聽話。

他永遠不會明白有些時候,家督的個人魅力是可以改變一切苦難的,這是不理性也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的,就像源平時代隻是一句話一麵旗幟就可以讓武士為其效忠效死,作為一位自詡智謀國人洞徹人心的謀士,他無法理解這種武士情節出自何處,這大概和他的商人出身而非正統武士出身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