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良義時麵無表情的聽著他們爭論,心裏暗想著:“鍛煉忍耐力和養氣功夫,為君者一定要高深莫測,切不可隨意發表態度,多問少答多聽少說……這個君主當的還真是麻煩呀!”
吉良軍不動是因為他沒有找到更好的時機去動彈,現在大規模渡河攻擊大堀館一點用處都沒有,一萬三千大軍渡河沒有一個時辰根本完不成,有這個時間大堀館城上的烽火台早就燒起烽火許久了。
武田家的援軍會比吉良軍團來的更早,以逸待勞且攻城部隊背靠河流心有旁騖,這攻城戰還沒打就先輸了一半,所以每一次攻城都變成失敗的結果,這種嚐試他做過很多次,一次次更換登陸地點依然沒有更好的效果。
不去責怪家臣團做無意義的爭吵,家臣們有意見反饋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吉良家臣團裏其他的聲音太少,武士們大多沉默寡言或者不愛插嘴,總大將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這樣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他更喜歡聽一聽特別的聲音,哪怕說錯了也好。
“說到底,還是以劣勢兵力擔任攻擊的一方壓力太大了,更坑人的是對麵的優勢兵力以逸待勞,而且防守方還是以善守聞名的武田晴信,打仗隻求五分勝,喊出人是城,人是砦,人是垣,人情是朋友,仇恨是敵人,他最不缺的就是耐心和毅力,論狠辣與隱忍都是戰國一流水準,軍略籌謀各項精通,實在太困難了!”
不能怪家臣團無能也不能怪吉良義時無所作為,當今天下能夠全麵壓製武田晴信的人還從沒出現過,村上義清到是在上田原合戰與砥石崩裏兩次擊敗武田軍,給當時還不太成熟的武田晴信兩次迎頭痛擊,從那以後武田晴信就迅速成熟起來,變的越來越難對付簡直比那些老狐狸還要難纏。
偏偏他手下有一幫驕兵悍將誰都不服就是服武田晴信,武田信繁是最頂尖的副將,真田幸隆是最鋒利的尖刀,眾多如狼似虎的武士組成武田家堅不可摧的基盤,哪怕曆史上全盛時期的上杉謙信也拿他毫無辦法。
以前他到不覺得武田家的家督有多麼難對付,有第二次川中島合戰的印象打底,對這個甲斐之虎的感官也就是一般般而已,名聲大智謀高心思深手段狠,但碰上戰無不勝的吉良軍團就像紙老虎一戳就破。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此人不但有以上優點,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優點,那就是善於總結和吸取教訓,每打一場平局的戰爭就會改變自己的戰略思路,每吃一次敗仗都會變的更加難對付,最關鍵的還是心思難以琢磨,永遠猜不透他會使出什麼招式來陰你,總要時刻小心提防著他的小動作,這就很難受了。
這次武田晴信就吸取了教訓,在八幡原布下一個大陣等著吉良義時入套,吉良軍團不入套沒關係大家拖下去對我有利,隻要另外三路任意有一路獲得勝利立刻就會引起連鎖反應,比如越後出現危機讓坐鎮前方的吉良軍團出現動搖,後方有難他這個主將肯定要坐不住率軍回援,這就達到他的目的了。
隻要吉良義時一走就必定會帶走自己的直屬備隊,到那時信濃留守的國人軍哪裏是武田晴信的對手,兩萬八千大軍一起出動不用幾個月就能夠把川中島一帶全部吞下,然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環扣一環的陷入惡性循環,信濃、上野、越中先後失守,自家後院再陷入陸奧出羽的入侵軍大混亂裏,不用兩年就會徹底完蛋,到時候越後還不是憑本事搶地盤,以他武田晴信的智謀還會怕了越中的一揆暴民和出羽陸奧的那群廢物嗎?隻需略施計謀聯絡北條共分越後,就能輕易的把其他兩人踢出局。
武田晴信的用心越深,吉良義時就越不敢胡亂動彈,這個節骨眼上調撥三五千人支援上野、越中亦或是鎮守越後都是毫無意義的,那點援軍起不到量變的作用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長尾景虎與山本時幸都是那種不打沒有把握合戰的人,他們覺得可以頂得住就不會要援軍,如果頂不住給那點援軍多半也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