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世界末日 :間接傷害(二)(2 / 2)

此時,亞洲已經不是單純的中日之戰,軸心國已經將觸手伸進了亞洲,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後太平洋幾乎成了日本艦隊的“內海”。麵對這樣的局麵美國一時間變得有些手足無措,甚至在某一段時間有人提出“放棄援助中國”的想法,所幸羅斯福並不是沒有遠見的傻瓜,援助中國的政策雖有波折但是被貫徹下去。

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曆史底蘊的古老國家,唐朝時中國文明發展到了中國曆史的最高峰,其後經過一個短暫的混亂時期(五代十國),中國進入了另一個輝煌時期——宋代。但是宋代的輝煌是有缺陷的,那就是“結構性失衡”。與大唐相比,宋代是文盛武衰,陰陽不調。這一結構性失衡在當時的表現並不明顯,宋朝是那麼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教育發達、科技進步,誰曾想到在一片興旺發達的表象下,宋朝的國土日削,稱臣納貢,終至滅亡。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王朝,無論它的外表是如何地光彩照人,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到了元代,中國的結構性失衡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卻陷入了發展減慢的深淵。元代是一個武力極盛的王朝,宋代那種文盛武衰的局麵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卻沒有出現文武同盛的局麵。當元朝於1279年滅亡南宋時,它的武功就達到了頂點,此後就陷入了不斷的內部紛爭。那麼元代的文治呢?元代的政治局麵比較混亂,經濟發展也不如人意,文化上也不如唐宋興盛。元朝憑借其廣闊的疆域和各地區深厚的文明基礎保持了在當時世界的絕對領先地位,卻無奈地發現,中國的發展速度減慢了。而在遙遠的歐洲,在黑暗中掙紮的西方國家在結束了十字軍戰爭後,重新走上了曆史發展的快車道。於是乎,此消彼長,文明發展的前景變得於中國不利,雖然還遠未到中國落後的時候,但這種可能性無疑增加了。

明代的中國似乎獲得了新生,可惜好景不長,曆史上的老毛病又發作了,而且新的毛病又出現了。在元代得到緩解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又一次發作(明代也是文盛武衰),而且變本加厲——明代文不及宋,武不及元。由此,明代陷入了長期性的停滯不前,在明代中期,中國喪失了長期保持的科技領先地位(這一領先地位是在漢代確立的,保持了一千多年)。西方人說,1500年是東西方發展的轉折點,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的共識。在明代後期,中國所能領先西方國家的隻是其龐大的規模和炫人的外表,使早期來華的西方人士讚歎不已,而一旦認識到明代金玉外表下的敗絮實質,西方人不由地產生了蔑視的感覺和機會來了的驚喜。為此,他們先是逐漸蠶食中國的附屬國——錫蘭、爪哇、呂宋等中國近鄰,後又向中國的近鄰台灣和中國本土的澳門、澍湖伸出了魔爪,中國出現了局部的殖民地化,染上了癌症。

清代,中國以強力措施暫時抑止了殖民地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大,防止了癌細胞的擴散,同時付出了大量正常細胞的代價。但是,清朝沒有完全殺滅癌細胞,隨著清朝走過其鼎盛期,癌細胞擴大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具體表現是,在明代喪失科技領先地位後,清代失去了總體規模的優勢。由於西方工業革命的進行,數千萬英國人的經濟產出超過了數億中國人的勞動成果,農業文明明顯落後於工業文明。

中國有一句話叫“好漢不提當年勇”,這句話也能被拿來用在國家身上,不管何時何地人們隻會看見眼前的表現而不會去記得過去。曾經臣服在中國腳下的日本現在在中國國土上肆虐,哪怕是有再怎麼輝煌的曆史中國都基本被蔑視,這就是無法改變的現狀。

作為弱小的國家,中國無法主動去尋找朋友,沒有實力根本沒人看得上眼。以前各國都小看了中國,他們隻看見中國被日本打得大半國土淪喪,直至日本開始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動手時,這些國家仿佛才恍然“原來不是中國人太沒用而是日本人太厲害!”,至少中國打了九年多還在抵抗,然而在南亞的盟軍卻是一觸即潰沒命地逃跑。

跟美國一樣,現在擺在德意誌第三帝國麵前也有相關的難題,援助中國是必需的戰略,可是相比於美國來說德意誌第三帝國更加難以抉擇,至少不能做得那麼光明正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