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世界末日 :間接傷害(二)(1 / 2)

二戰之初,無論是日本在中國大開殺戒,還是德意誌在歐洲點燃戰火,都沒有立刻引起美國的直接介入。由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阻隔,使美國遠離戰火硝煙,因此它隔岸觀火,靜觀其變。而所謂的“孤立主義”甚囂塵上自然是情理之中。因為這符合此時美國的國家利益。

不僅如此,美國還於1939年9月5日宣布中立,根據1937年國會製定的《中立法》,不對交戰國出售軍火和軍用物資,不向交戰國貸款,不為交戰國運送一切貨物。事實並非如此,美國實施《中立法》是片麵的:隻對中國禁止輸出武器、彈藥及戰事材料;而對日本,照樣以種種手段輸給。

據統計資料:1937年日本進口軍用原料和物資中,美國的鋼占92%,汽車及零件占91%,石油及原油製品占60%,廢鋼鐵占58%,生鐵占41%。1938年,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消耗的軍用物資,92%是從美國進口的。

美國一直在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才停止,而日本則源源不斷地把這些戰略物資運用到中國戰場,在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美國為了大發戰爭之財,事實上充當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幫凶。

然而,令美國沒有料到的是,日本利用德意誌第三帝國橫掃歐洲的有利時機,開始大舉南進,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利益。

隨著歐洲的戰火逐漸平息,美國從真正意義上明白“孤立主義”讓他們失去了太多的時間。美國的無所作為也不知道是該說聰明還是愚蠢,至少美國真的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問題是歐洲戰火平息後軸心國軍事集團不是將矛頭對向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就是美國,而美國已經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才逐漸走出了“孤立主義”怪圈,並開始格外關注歐亞戰場的態勢。在直接介入戰爭之前,美國的戰略是:在歐洲援助盟國反對軸心國;因為此時美國海外的主要利益在歐洲,而德意誌第三帝國是主要的威脅,法國已經投降,英國危在旦夕。此時重點援助英國為形勢所需,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本來美國在1940年9月28日已經製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確定大西洋第一,歐洲第一的戰略指針。在遠東則援助中國反對日本。其目的不是奢望中國能夠打敗日本,而是防止******投降日本並使抗日戰爭得以繼續下去,並使入侵者付出不斷提高的代價。

誠如羅斯福對他的國民所說的那樣,援助被侵略者正是為了使美國不卷入戰爭。“如果我們竭盡全力支持那些保衛自己、抵禦軸心國進攻的國家,那麼,美國卷入戰爭的可能性就會小的多。”這樣對中國的實質性援助就成了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關鍵。11月30日,在日本承認汪精衛政權的當天,美國給予******政府1億美元的貸款。並針鋒相對地承認“合法的按照憲法程序產生的重慶政府”。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羅斯福宣布該法案適用於中國,美國宣布願意在戰後放棄在華特權,羅斯福派拉鐵摩爾前往中國,出任中國政府政治顧問,美國軍官團抵達重慶,中美軍事合作正式開始。

軸心國敢於冒著巨大風險登陸英倫是美國沒有預料到的結果,這也讓美國的策略不得不進行調整,這時美國增援英國已經看不出價值,所以隻能改變策略,不再執行“歐洲戰場處在第一位,亞洲戰場處在第二位”的戰略核心。也就是說以前中國戰場處於從屬地位,現在卻不得不改變思想認真起來考慮支援中國。

目前中國在世界上並沒有有意義的朋友,他們孤獨地抗戰了那麼多年,如果不是一種決然的意誌在支撐恐怕早就堅持不下去。中國需要朋友,但是弱小注定不會擁有朋友。因為美國需要中國牽製日本,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這種援助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國人用命去換,讓美國人少流血。同理,軸心國決定支持中國也是為了戰略需要,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好心幫忙,一切協助都需要回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的作用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凸顯出來。為此,美國不得不加快與中國合作的步伐。但是,這時美國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支援中國是有利的行動,可是美國回過神來壓抑的發現中國完全被“包圍”了,難以找到有利的交通線向中國輸出援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