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向書友道歉,是情緒化了。原因眾詳,不再言及。再次道歉!
正文:
世界格局即將麵臨改變,做出必要的調整成了必然的現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德意誌第三帝國在東方都必需爭取到一個盟友,然而能夠選擇的確是太少。
在1936年以前,德意誌所選擇的是擁有龐大人口和原材料的中國,在那一段期間的中德合作從未被終止,以軍火換資源的合作方式一直十分愉快。哪怕是在日本入侵中國之後,德意誌與中國的合作都還在繼續,目前還在中央軍的幾個德械師便是最好的證據。
鑒於戰局的發展,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了大半領土,德意誌開始對中德合作產生動搖,普遍認為合作已經失去了價值,尋找一個失去大半版圖的盟友沒有利益可言,如此也就將目光轉移到占領了中國大半版圖的日本身上。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踏上近現代軍事化建設的國家,一直以來表現出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事實上從1937年開始德意誌的很多將領和政客都認為在亞洲尋找盟友,那麼亞洲的盟友非日本莫屬。日本已經表現出強悍的軍事實力,他們的海軍更是令人側目,同時雙方也有基本的利益相同點。
戰爭從來都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所以爆發戰爭根本沒有道義上的任何關係,自從有生靈起始戰爭就從來沒有過停止。戰爭是強大或者弱小的一方為了掠奪利益所產生的碰撞,所謂的“正義”隻不過是為了尋找抵抗的勇氣或者侵略的借口。文字的出現除了提供必要的交流之外,它的作用或許就是用來扭曲事實。
德意誌第三帝國在東方尋找盟友是出自於以下的考慮:首先是提供一個新的、充足的原材料進口來源,為一直在準備現在已經爆發的戰爭提供原材料來源;其二,必要的時候為德意誌第三帝國分擔來自於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壓力,當德蘇戰爭爆發後與東方的盟友東西合擊;第三,鑒於列強在亞洲殖民地的存在,東方的盟友承擔起戰爭時擊潰列強獲得殖民地控製權的權力,為整個軸心國提供更多更廉價的資源支持。
綜合以上的基本點,值得爭取的隻有日本這個亞洲國家,德意誌以前所表現出來的不重視或許有來自元首的感情因素,但是那隻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小小因素。整個過程更多的是局勢未明之前的矜持,事實上德意誌第三帝國與日本帝國的軍事合作並沒有因為這一點不愉快而停止。
所謂的“局勢未明”所指的是來自於美國的態度,美國沒有停止過向交戰雙方販賣軍火,這也是德意誌第三帝國所需要的,哪怕是美國賣給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軍火比盟國來得少。美國是以利益為核心的國家,注定她隻要能夠得到利益就根本不會在乎哪方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德意誌第三帝國占領波蘭和法國時美國沒有反應也是出自於這點。
戰爭爆發後,德意誌第三帝國從來沒有停止對大西洋的無差別攻擊,那時候哪怕美國被擊沉了不計其數的船隻都沒有吭聲,因為那還沒有觸及美國的根本利益。但是,德意誌第三帝國近來的軍事行動已經觸及到美國的根本利益,所以美國開始有了動作,美國對盟國支援力度的增加便是最好的證明。
1940年的下半年,德意誌第三帝國開始向南歐進攻,首先攻取了南斯拉夫打開了協同意大利軍隊向希臘的入侵行動,隨後完全占領了地中海,基本上控製了地中海這條重要的海上運輸線。如果說軸心國對地中海的歐洲沿海各國入侵隻是碰及美國“歐洲協調”的核心,那麼軸心國在非洲戰場就是向美國敲響了警鍾。
美國一直以來十分珍惜本土的資源,他們的開發方式是“由外而內”,也就是說盡量不使用本土的原始資源,用掠奪的方式從海外殖民地輸入。不得不說美國人在這一點上的智慧無人可比,畢竟資源是屬於當代人更是屬於後代子孫的財富,哪怕資源再怎麼多都有枯竭的那一天,他們對殖民地資源的掠奪看似愚蠢地增加了成本,但卻保證在緊急時刻需要時本土的資源是完整且絕對充足的。事實上美國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點,但是他們卻還是這麼做了,連那些將利益作為製高點的財團都配合政府執行這種看似愚蠢的做業。
軸心國在非洲的軍事行動切斷了美國獲取廉價資源的渠道,隨後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占領又進一步地威脅到菲律賓,其亞洲航線的影響更是巨大。
德意誌第三帝國在大洋洲的軍事行動對美國的影響是巨大的,讓美國人首次覺得戰爭離他們並不是十分遙遠。日本緊隨其後的軍事動作更是深深刺激到了美國,使他們再也無法漠視。僅僅是半年的時間,美國向菲律賓增加了一個師的兵力。千萬不要小瞧這一個師,一個師的兵力對很多國家來說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對隻有不到二十個常備師的美國來說卻是二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