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不列顛戰役 :登陸日(四)(1 / 2)

Blitzkrieg是什麼,它就是閃擊戰。

閃擊戰理論是戰爭爆發之後德意誌第三帝國軍事戰略的基礎。這理論要求在敵人未來得及完成動員和展開本國武裝力量之前,用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的極短時間內奪取戰爭的勝利。該戰略核心在過去的戰爭中得到應該有效果,拿快速瓦解波蘭和法國來說,它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

為什麼會有閃擊戰理論的出現?其實答案再明顯不過,主要原因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資源和兵源缺乏,不得不使用這種能快快速瓦解對手的有效戰術,力求以閃電形式的突擊逐個粉碎敵對同盟各國,竭力避免持久戰。

閃電戰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先於敵軍迅速集中和展開作戰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實施最強大的首次突擊,以便在初期交戰中即取得決定戰爭結局的決定性勝利,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進攻方向,以包圍與合圍的方法殲滅敵人武裝力量。

這一戰略核心的出現極大震驚了世界各國,其中蘇維埃加盟共和國感受到的威脅更大,為此他們將過去的研究理論加以完善,整理出一種針鋒相對的策略,那便是《大縱深戰役理論》,預防可能爆發的德蘇之戰下,蘇軍在初期的崩潰後全局瓦解。

有關蘇聯紅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官方總結可概述如下:

大縱深戰役(大縱深戰鬥)是戰役軍團(兵團部隊)的一種作戰形式。其實質在於,以殺傷兵器同時壓製敵方整個防禦縱隊,在選定防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然後將發展勝利的梯隊(坦克、摩托化步兵、騎兵)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機降,迅速將戰術勝利轉變為戰役勝利,以求盡快達到預定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西方國家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進行了武裝幹涉。國內戰爭和反列強幹涉鬥爭勝利後,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作為那時國際社會上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依然麵臨著嚴重的國際政治形勢。這一曆史背景促使了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多名高級將領開始研究用於打贏未來戰爭的戰術戰法。

與西歐國家不同的是,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一切都是從零起步的,軍隊建設也是如此。蘇聯紅軍高級將領普遍受過良好的高等軍事教育,許多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戰後的國內戰爭。常年的征戰使這些將領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為蘇軍軍事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內形勢穩定後在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持下,蘇聯軍隊的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部隊體製編製改革和對新軍種的運用方式研究日益具有緊迫性。

自1930年以來,在蘇聯紅軍軍事領導機關的指導下蘇軍開始對各兵種的體製進行了明確的,針對性極強的改革:步兵向摩托化、機械化方向發展,增加了突擊力和火力。炮兵則增強了火力密度與縱深支援保障能力。對裝甲兵、騎兵、空降兵、航空兵等多個兵種的運用和發展路線都作了調整。從總體上而言,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整體提高了機動性和縱深打擊能力,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發展條件。

與此同時,蘇聯各大軍區,軍事學院的軍事領導也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30年初大縱深戰鬥的原則在蘇聯紅軍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前身為總參謀部軍事學院(1918年)、工農紅軍軍事學院(1921年)]進行了圖上和現地戰術作業。

1932年-1933年伏龍芝軍事學院戰役係開始上大縱深戰鬥戰術課。進行了大規模戰役性軍事導演。其間編寫了第一個圖上戰役假定《突擊集團軍大縱深進攻戰役》和教學教材《大縱深戰役原則》。開始闡述大縱深戰役實施樣式和方法。

這些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和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間接地增強了蘇軍優秀將領戰役法思想運用的基礎。裝甲兵學院、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防化學兵學院、蘇聯軍醫大學等高級軍事學府也紛紛為大縱深戰役理論增磚添瓦,使大縱深戰役理論逐步成為設計各兵種戰略戰術運用、兵種協同、後勤保障、醫療救護等方麵的綜合戰役法體係。

當然,理論上的戰役法並不能夠證明其實用性。蘇軍各軍區領導在此工作上可謂是功不可沒,包括白俄羅斯軍區、烏克蘭軍區、遠東特別集團軍在內的蘇聯各軍區機關分別通過組織集團軍、方麵軍級別演習的方式對大縱深戰役理論進行了實踐性研究,完善了大縱深戰役理論。如果沒有這些支持,大縱深戰役理論是無法被更多紅軍軍官所接受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