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徐陽比誰都知道,有了丘吉爾領導的英國,他們哪怕是會毀滅也肯定想要把德意誌第三帝國一同拉進地獄。同時英倫三島的地形也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讓大量的軍隊不斷地進行戰術機動,畢竟裝甲部隊在不同的地形所發揮的作用並不是絕對的。這也就是說,在相對比較狹隘的地形上,德意誌第三帝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將無法完全發揮優勢。
登陸作戰估計會從前期的順利逐漸進入了膠著狀態。天空中軸心國航空兵部隊數量會占有絕對優勢,打得十分順利的同時也能給地麵部隊提供有效的支援。
空中優勢是德意誌第三帝國一直在強調的事情,可是空軍部隊還是隻能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真正的攻堅戰乃至於決定性戰役還是要靠地麵部隊。空地協同作戰有幾項前提,其中一項便是敵我雙方不要太過密集,不然會造成誤傷的現象。
好吧,可以想象軸心國部隊上了那個該死的島嶼後,軸心國數十萬軍隊再加上盟國的近百萬軍隊(哪怕是臨時編湊的民兵),這不用說明也知道密集程度有多麼嚴重。這樣一來占有絕對優勢的空軍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相對被削弱了,一般隻能提供偵查和定點轟炸等協助。
“您忘了我們的傘兵部隊,我的元首。在過去,我們應用傘兵部隊的次數不多,但是傘兵起到的重大作用和他的優越性已經顯現無疑。我們應該像進攻比利時還有荷蘭那樣,為傘兵部隊部署針對性的任務。”
徐陽怎麼可能會忘記傘兵部隊呢!事實上他比誰都在意在登陸英倫三島時,來自傘兵部隊的作用。
如果徐陽沒有記錯的話,曆史上發生的諾曼底登陸戰,盟軍就是首先派出自己的傘兵部隊作為前驅。當然,那個時候盟軍不管是在海麵還是空中都有絕對優勢,而現在德意誌第三帝國在海麵並沒有什麼優勢。這樣一來傘兵部隊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呢?
可以想象,在占有製空權的條件下,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傘兵部隊成功空降任務地點,在經過必要的時間進行集結後,集結起來的少量或者多數部隊開始展開隱蔽行軍,傘兵部隊會在目標外圍大規模集結完畢,實施對主要交通設施和敵軍基地進行占領任務。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那便是“傘兵就是用來被包圍的”,注定傘兵空降之後第一時間就處於被包圍的狀態。這是不是可以說他們的作用已經生效,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同時也有產生破壞的能力?
“如果傘兵部隊成功破壞了多數交通設施,那麼一定會極大地拖延盟國支援海灘的支援時間。我們也會有更多的時間輸送更多的部隊和補給品。”
“我的將軍,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傘兵對我們的貢獻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推演進入尾聲,徐陽和元帥們進行短暫的交流後普遍有以下幾點共識:
1. 作為“英國”的一方,陸軍將軍們戰前目標和分工比較明確,有效地組織了多層多點的狙擊,一度阻礙了“軸心國”的進攻,並造成“軸心國”搶灘部隊較大的傷亡。
2. 作為“軸心國”的一方,空軍將軍們,進攻的層次和兵力布置較為合理,準備了足夠的預備隊。尤其是在沒有足夠的海麵艦船下進行登陸的時機選得極為恰當,海陸空三軍的協同作戰在數據上幾乎沒有破綻。
3. 空軍將軍們對航空兵部隊的了解使得他們有效或者說十分針對性地運用了航空兵部隊,從頭到尾完全壓製了“英國”。
4. 陸軍將軍們對地麵作戰比較有經驗,在沒有製空權的劣勢下,他們依然對地麵部隊進行多次有效的機動,成功地阻擊了空軍將軍們的穿插迂回,將初步作戰階段的時間延長了,迫使雙方進入消耗戰。
5. 鑒於“軸心國”中大部份部隊皆是來自“德意誌”,各搶灘部隊的隨機應變和相互支持做得十分到位,最終實現了戰役目標。也就是登陸成功並進行縱深推進……
最終結果是代表“德意誌”的空軍將領們取得推演的優勢。沒錯,隻是優勢而不是勝利,這點在真實戰場上也一並適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