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法語Ville.de.Paris,英語Paris。它有著一句格言“漂浮而不沉沒”,拉丁語Fluctuat.nec.mergitur。國際稱呼它為燈城(法語:La Ville lumière),更多人喜歡稱呼它為花都。
巴黎曾經作為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已經一去而不複返,這一切是因為一場戰爭。
因為一個政府的無能,一座作為一個民族一千四百三十二首都的城市,巴黎成了勝利者的戰利品。它自從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後並沒有遭受太多戰火的洗禮,那些應該被保留完整的建築依然聳立。炫目或者曆史悠久的建築物,它們雖然修繕良好,但是失去民族意義的建築物,光線的外表上內在的是一種哀傷的氣息。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據說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裏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後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隻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範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隻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de.la.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
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裏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裏昂,巴黎隻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其實徐陽並不是第一次來到巴黎,唔……按照未穿越前的經濟條件他當然是沒有來過。他之前來到巴黎是參加貴族之間必要的交流,那個時候他是戰敗國一員的身份前來,受到的待遇十分不好。而這一次他是以戰勝者的身份到來,即將巡視從戰敗國那裏贏來的城市,隨意地參觀它,如果不喜歡的話甚至可以任意地改變它。
“元首”號專列從東麵沿著鐵軌而來,它轟鳴著駛入巴黎市的中央主車站,以征服者的姿態準備巡視自己的領土。
因為元首的到來,車站早已經戒嚴,戍衛部隊派出一個團的兵力專門用來負責元首的安全。那些換上新軍服的士兵,此時正挺直腰杆站在“元首”專列兩側,他們自豪地高昂著頭顱,一雙雙軍靴被擦得油亮。
作為巴黎戍衛部隊的主官,約德爾.波賽旗隊長早就領著巴黎市政府的官員進入專列等候元首的召見。
因為德意誌第三帝國對各個占領區采取懷柔政策的關係,各占領區地方政府的主要構成並不缺少“外籍人士”,某一些地方的官員構成甚至“外籍人士”占了大多數的比例。
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治理政策就是,提拔原來素有名望的人上來擔任地方政府的高官,從中層架空高層的權力,利用高層對低層的影響直接統治整個地區。事實證明這種治理手段十分有效,頒布相應的民生措施後,原本素有反抗的地方都逐漸變得平靜下來。
徐陽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德意誌第三帝國可以在短時間內消化那些占領地,他隻是期望能夠充分利用占領區的資源。而有反抗存在的占領區顯然無法有效對資源進行利用,那麼安撫當地民眾自然是有必要的。
德意誌第三帝國目前占領了相較自己本土差不多三倍的土地,領土範圍從西歐至北歐,東歐則是與“龐然巨物”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相連,而這還沒有算上遠在北非的一些占領地。
目前德意誌第三帝國因為接連戰勝幾個強國而處在如日中天的強勢地位,在這種現狀下統治那些占領區是沒有難度的,畢竟那些戰敗國已經承認戰敗的事實,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強盛。然而,建立在暴力前提上的安定,隻要德意誌第三帝國稍微出現走下坡路的趨勢,難以想象各個占領區會不會變得烽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