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不列顛戰役 :榮譽與忠誠(一)(2 / 2)

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曾經是為皇家成員通行設計的,在目前而言,正中間的通道也還沒有人敢通行。

徐陽的車隊在勃蘭登堡門的正中間通行道前停下。在徐陽的授意下,各個步兵方陣的士兵把步槍從肩膀上卸下來,拉槍上膛,將槍口對準天空,在軍官的口令中,士兵扣動扳機,整齊的五聲槍響過後(毛瑟隻能裝彈五發),士兵整齊裝彈,再次將槍口指向天空,如此重複三次,這才將步槍重新跨在肩膀上。

徐陽將目光從勃蘭登堡門的勝利女神雕像身上收回來,隨即向司機說:“繞開正中間的通行道。”

勝利女神雕像在1806年被拿破侖劫持回了巴黎,但他還沒來得及將雕像在巴黎豎立起來,就失去了政權。勝利女神雕像在1814年回到了柏林,柏林人將這座失而複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德語:Retourkutsche)’。在進行修複的同時,雕像上的橡樹花環中還被添加了象征權力的鐵十字勳章,這枚普魯士鐵十字勳章是申克爾在1813年根據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議設計的,如今是德意誌第三帝國國防軍的標誌。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沒有任何人敢於從正中間走過勃蘭登堡門,就算是目前的徐陽也不敢,在日耳曼人眼中,那裏不單代表獨裁、至高無上,還有一項重大的含意,那便是英雄。

徐陽想獨裁,但是他目前還做不到,他也自認不是英雄,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繞行是最合適的方式。

興登堡廣場曾經是阿道夫-希特勒為了舉行保羅-馮-興登堡喪禮而建造的廣場,這場葬禮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最隆重的葬禮。阿道夫-希特勒在興登堡廣場宣誓、就職,成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一任集總統和總理權力於一身的帝國‘元首’,也在這裏親手埋葬了一度主導德意誌的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被埋葬了,阿道夫-希特勒也成了曆史,新崛起的斯達克家族主導了德意誌第三帝國,然而有一件事情卻未得到改變,那就是從國外帶到德國的民主。民主是什麼?恐怕很難定義。其實日耳曼人不喜歡民主,他們幾百年來受到的教育是聽從領袖,按照領袖的意願做一些連自己都不明白有什麼含意的工作。在德意誌第二帝國時期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實際說來,幾代人累積下來的觀念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事情,所以也才有了某些人的崛起。

徐陽在興登堡廣場待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他隻寥寥發言了幾句,就將整個活動的主導權交給了戈培爾這個宣傳大師。

很坦白的說,徐陽目前有許多事情應該去做,比如先回家和許久沒有見麵的妻子溫存一晚……

隔天,徐陽破天荒的將莉莉-雅安-斯達克(婦女跟隨夫姓)待在身旁,參加了貴族和社會紳士舉辦的各個歡迎宴會。期間,徐陽多次為身處柏林的貴族和社會紳士介紹前線的戰事發展。這些貴族和社會紳士中不乏國會議員,為了將來的權力奠基,徐陽需要極力的拉攏他們,有可能的話,更是需要名言這些人在將來會獲得怎麼樣的好處。毫不隱瞞的說,這是在做利益交換……

說到選舉,這次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最高選舉更像是在演一場戲,因為除了徐陽被提名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一位參選人。世界各國把德意誌第三帝國的選舉戲稱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吃飽了沒事做,戲弄人民的同時,也在嘲笑即將繼任的下任元首。

徐陽會去在意那些評論嗎?毫無疑問,他當然不會去在意。更甚的說,整個日爾曼民族根本沒多少人去在意,人們該做什麼的同時,還是繼續那麼做。或許,還會有人非常氣憤的定義:那些家夥在害怕我們變得強大,他們想分劃我們,讓我們內鬥。

於是乎,在有意的宣導下,還真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也許。。。隻是也許。。。政治這東西真有意思。。。。。。。。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