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列顛戰役 :老人與海(2 / 2)

非常胸悶的說,英國人不會在意陸戰是不是一直失敗,德國就算是一直在英倫本土外的陸地一直戰勝英國那也於事無補,那根本傷害不到英國人的自信心。一個民族的自信沒有被摧毀,武力也就根本無法征服這個民族,因為他們還有東西能賜予凝聚力,賜予英國人凝聚力的不是個體,是海,大海,稱霸大海的海軍,組成強悍海軍的所有海員。

日爾曼民族一直想找到可以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關鍵,可惜,日爾曼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得快,但也消散得快。很多次,這個民族的自信心被人為的建立起來了,民族的大部分成員崇拜某一個個體,相信這個個體能為民族爭取足夠的利益,大部分人團結在這個人的周圍,狂熱的、瘋狂的堅信:他!能夠帶領日爾曼民族走向輝煌。

日爾曼民族絕對是一個崇拜領袖的民族,這個民族嚴謹刻板,具有與生俱來的服從性,這不全然是後天教育的成果,更多是的深埋日耳曼人潛意識裏麵的思想使然。就因為這樣,這個民族容易偏執,勝利固然可喜,失敗則輕易整體崩潰,像是在德皇一戰戰敗之後,突然接收到自由意識的日耳曼人,他們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就過得渾渾噩噩,突然間沒人告訴他們‘你們應該怎麼做’,使得所有人變得迷茫,缺少奮鬥目標,他們就像是一群海洋生物失去了領袖,變得連路該怎麼走都不知道了。

這是一個極度需要精神領袖的民族,也因為這樣,這個民族變得多災多難,容易在某個人的帶領下,整體走向崩潰的邊沿。

特殊的環境下,社會的因素又讓日耳曼人誕生了新的精神領袖。

為什麼會說這一些?因為埃裏希-雷德爾在思考,老人總是喜歡不斷的思考,那能給一位帶著期盼的老人帶來希望。強烈的民族自豪和自尊感及一戰戰敗後的民族複仇感是這位老人繼續戰鬥下去的理由。這位老人堅信,有著雄兵利器的德國軍人,有著先天的紀律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國軍人,還有著先進的軍事理論為指導,能夠造就出一支為民族崛起而在四處征戰的軍隊。

埃裏希-雷德爾奮鬥半生,為的就是希望親眼看見德意誌能夠在全體日爾曼人的努力下創造輝煌,屬於日爾曼民族的輝煌。他的肩上背負著責任,這對一位老人來說,這個擔子太重了,壓得他喘不了氣。

舉目向外,整個航母編隊的陣形成兩個圓形,這也是現時航母編隊最長用到的航行陣形,外圍的艦隻牢牢將兩艘航母保衛在中間,圓形的陣形也有利於在短時間內改變成‘人’字陣形或者楔形隊型。埃裏希-雷德爾的主力編隊正以5海裏的間距航行前進,到達指定位置之後,編隊會進行變陣。

惡劣天氣下的艦載機根本無法升空,使得航母的重要性大大的降低,航母編隊的艦隻構成也比較特殊,它不需要太強大的火力編製,這支編隊的需要是高度靈活的機動性。

大型的艦隻,比如戰列艦都被安排進弗裏克的戰鬥編隊,弗裏克直接負責對英國救援艦隊展開正麵的襲擊,但是在這種天氣下,弗裏克的編隊戰鬥力大大下降,因為戰列艦失去了眼睛(艦載水麵偵察機無法升空),根本無法有效的威脅到敵人的戰艦,長距離火力無法發揮,戰列艦本身就失去了作用,或許……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充當裝甲艦吸引敵人的火力?

在這種條件下,重新編排艦隊編製成了必要的事情,一些航速較快的艦隻被重新劃分編隊,這些艦隻將充當‘眼睛’,盡可能的靠近敵方的艦隊,向後方報告敵人艦隻的坐標。這種戰術在各國經常被使用,也充分說明擔任‘眼睛’的編隊的危險程度,因為當你看見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已經發現了你,敵人第一個想法絕對是不惜代價的幹掉‘眼睛’,然後再來探索主力艦隊,誰能夠在最短的有效時間內擊沉、擊傷最多對方的戰艦,那就已經達到了作戰目的。

惡劣的天氣環境下,機會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