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歐洲蛀蟲(2 / 3)

在英吉利海峽的那邊,英國政局也在經曆動蕩,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政府遭受溫斯頓-丘吉爾的抨擊、麵臨垮台,英皇已經有意讓丘吉爾取代張伯倫成為英國首相。現在英國也在猶豫,她需要做出選擇,是放棄法國,還是冒著損失大部分英國遠征軍的危險去作挽救形勢的最後嚐試,一切都留待新任首相來作出抉擇。

盟軍在第2集團軍群潰敗的情況下終於做出取舍。為了打通馬奇諾防線的補給和搶回馬斯河的主動權,英、法航空部隊緊急派出為數不多的空軍,意圖使用空中力量挽回敗局。從英倫群島趕來的10個戰鬥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和法國空軍一起被命令升空,前去馬斯河方向搶奪製空權。自此,法國戰役的第一場大空戰在馬斯河上空上演。

此時的英、法聯軍的主要空中力量分別是英軍的‘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這兩款轟炸機在聯軍內部有一個極其帶有意義的別號,那便是‘多用途戰鬥機’,也就是說,它本身除了有轟炸的功能之外,還能進行近距離空中格鬥。以‘布雷蓋’轟炸機為例:這種胖胖的轟炸機可以在機身彈艙內可攜帶400公斤(882磅)炸彈,通常的組合方式是八枚50公斤(110磅)炸彈。為了提高乘員的下方視界,炸彈艙的艙門鑲嵌了大塊的有機玻璃。除了炸彈外,該機還在機頭安置了三門固定的射擊火器,包括機頭左側兩挺各備彈100發的mac1934型7.5毫米機槍和其右側備彈60發的依斯帕諾.西紮HS404型20毫米機炮。與此同時,在機身後部還另有一挺7.5毫米活動機槍用於後方自衛,同樣備彈100發。該機的操縱由一個雙人機組負責,包括駕駛員和機電員/自衛射手。

為了奪回馬斯河的製空權,英、法聯軍總共出動數量超過280架的各型戰機。得到情報的德意誌空軍立刻作出反應,超過350架艾米爾從埃森、科隆方向起飛,到達法境內的德意誌空軍機場進行燃油和彈藥補給,又立刻升空前往馬斯河上空附近等待英、法航空部隊的到來。

5月14日下午,也就是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完全渡過馬斯河的半天後,馬斯河上空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空戰,英軍‘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而來,被德意誌超過280架的艾米爾攔截,雙方為數約650架的各型戰機在馬斯河上空展開慘烈的空戰。

從中午到天黑,登陸場上槍炮聲連綿不絕,雙方戰鬥機上下翻飛,相互追逐,不時有飛機中彈起火,拖著黑煙下墜,英、法飛機胡亂投下的炸彈在河麵上炸起一道道衝天的水柱。留守的德軍以各式高射炮還擊,不斷以猛烈火力射殺低空潛入的英法飛機。密集的地空火力網令英法飛機成了撲火飛蛾,一批批闖來,又一批批被吞噬。

大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遭受德意誌空軍艾米爾攔截的英、法空軍損失慘重,又在德意誌國防陸軍的優勢防空火力下損失殆盡,一架都沒能飛回英、法的駐地機場。英、法的這次空中突襲沒有達成,德軍渡河浮橋大都完好無損,在馬斯河大空戰中,英、法賠上了為數不多的空中力量,這也為以後的作戰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失去製空權的盟軍陸軍部隊,處境堪憂。

徐陽收到隆美爾發來的電報,隆美爾的第3裝甲師、第12摩托化師以及赫爾曼-霍斯率領的第15裝甲軍已經順利渡過馬斯河並占領了迪南,目前正在比利時境內與英國遠征軍作戰,預計在5月15日在拉昂與古德裏安的部隊會合。

由後續部隊駐守摩澤爾河一線之後,第15集團軍選擇了凡爾登的路線繼續向法國腹地挺進,第一個目標是法國重鎮的敘普。據稱敘普駐紮著一個從法國南部調過來的法國步兵師,這支步兵師主要任務是守住敘普,防衛馬奇諾防線的最後一個補給點。

當夜,第15集團軍悄聲無息的渡過馬斯河並快速向埃納河方向前進。在夜色中行軍的德意誌士兵大多不想講話,一路隻有發動機的‘轟隆’聲,經過長時間的行軍和作戰,說不累那是假的,這些單純的士兵有很多已經兩天一夜沒有合眼。摩托化步兵師的士兵還好,他們可以坐在卡車上靠著木護欄盡量的補充睡眠,那些‘騎’在坦克車身的步兵則沒有這麼幸福了,他們要隨時警惕來自四周的危險,一旦發布作戰命令,這些坦克騎兵就是最先投入戰場的步兵。

馬斯河空中激戰讓盟軍失去了大部分飛機,在以往還能時常看見的法國偵察機如今一架未見,取而代之的是為第15集團軍做前衛偵察的德國梅塞施密德通用戰機,這種戰機雖然攻擊力不怎麼樣,但是它的航程較遠、性能也比較穩定,很多陸軍喜歡召喚這款戰機為自己探索前方的情況,在低空飛行時,梅塞施密德通用偵察機的噪音較小,不易被人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