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科技受益者(二)(2 / 3)

另外,隨著火箭原理的成熟,一種新兵器也在實施研究當中。火箭的發射原理早在12世紀時的東方古國就曾經被研究過,那時候隻是一種原始的推進發射,也就是說利用火yao產生的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現在,德意誌的專家們正在思考,如果讓火箭被重新發展起來,成為一種遠程兵器的話,對德國將會有什麼影響。當然,這一切目前都還在研究當中,按照預案,這隻是德意誌研究中的一種新兵器,並不被列入主要的發展方向。在認識到火箭具有重要的軍事潛力時,陸軍開始組織以馮-布勞恩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從事液體火箭研究,到目前為止,暫時取名為‘A1’的火箭的確也被製造出來,可惜的是,在一次試驗中爆炸了(以上史實)。相對於處於‘幻想中’的兵器的迫切盼望,目前德意誌更需要一種完善的陸上兵器,以及可以提供長時間在海底生存的兵器。

陸上的兵器當然是坦克,V型坦克被生產出來之後,已經送上西線戰場進行實際測試,目前還無法得出V型坦克的性能。在V型坦克的作戰報告送回國內的時候,專家們會依靠報告舉例的弱點、或者優秀的地方進行再進一步的研究。

其實在II坦克被設計出來之後,德意誌的坦克專家們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那便是在如何提高坦克的機動以及火力上下功夫。為了能使坦克的機動性提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德意誌的發動機專家齊聚一堂,為了給坦克設計出一款強力的心髒而在契而不舍的努力。

在另一方麵,德意誌的空軍發展起來的如今,統帥部產生了一種迫切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當然是來自天空。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生物,在自己有了強悍的兵器之後,一定會恐懼別人也跟自己一樣擁有強悍的兵器,所以肯定會去發展抗衡那種強悍兵器的武器。在德意誌有了完全占優勢的空軍部隊之時,防空設備也被列入了研究重點,理由是:同盟國也肯定會大力發展航空兵器,德意誌必需要擁有一種陸對空的利器。

有了需要當然也就會被研究出更加犀利的防空兵器,幾款自行防空炮被迅速研究、並製造出來,這種自行防空高炮被裝備了一輛專門的底盤,但是它的頂部是注定不會有任何防禦設施的,20mm、47mm、88mm、128mm……等各種雙聯、四聯的防空炮被裝在各式的移動底盤上被送上戰場。

在各個裝甲軍中,通常配置最少兩個營、最多一個團的防空配屬部隊,這是為了防止出現被空中打擊,且在沒有己方飛機驅趕的情況發生。

這個極度富有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日爾曼民族,在這個時代一直走在世界科技之林的最前方。有個人一直在心裏擔心一件事實,那便是德意誌的資源太少,但是想造的東西又太多,如果大部分人無法認清德意誌缺少資源的這個事實,而去盲目的發展各種奇怪、且很難說會不會用得上的東西,真難想象德意誌會變成什麼樣。

打個比方:德意誌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劃世代的兵器,但是那件兵器並不適合於目前使用,但是德意誌卻用大部分資源去造那件東西,而放棄了已經成熟的技術兵器,那麼這種行為可以被稱呼為‘自殺行為’。

這個人正是徐陽,他是‘未來人’可以說以後會出現什麼有優勢的兵器,他全部都知曉。那麼,徐陽為什麼會讚同發展列車炮而放棄了研究更加先進的兵器?原因是列車炮是已經被使用過的東西,隻要用很少的資源改良一下彈頭,就可以馬上被利用起來,且還非常有用。

在如今的戰史上,心理戰在歐洲還沒有被很多人接受,在歐洲似乎更加崇尚正麵對攻,就好像在14-16世紀那樣,明明火炮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無論哪個國家的軍隊,都還在使用一種:讓步兵排列成整齊的步兵方陣,然後隨著鼓點的節奏整齊前進,在軍官的號令下同時抬槍、與對麵同樣排列整齊的敵軍進行對射,完全忽視了火炮的距離優勢以及大範圍殺傷的優勢。所以,我們通常可以從各種文獻的圖畫(電影)中看見,整齊排列的步兵被火炮成片的削平,成為殘渣流淌。

列車炮在徐陽的眼中絕對是一件好東西,在彈頭被改良之後,射程變遠了,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直接打擊另一個國家的心髒,也就是首都,雖然無法給敵國造成很大的損失,但絕對會讓敵人產生一種‘原來我們的首都在敵人的火炮射程之內’的想法,那麼,就會在敵國民眾心中引起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