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重洗朝權(3 / 3)

但張筠也懂得放權不是讓權,讓權是一樣不留,全拋出去,而放權是有給有留,這個給和留之間的度,就讓由他張筠自己去把握了。

有些事情他必須要事先確認清楚,首先是韋滔和盧奐的處置,李慶安要收拾的其實就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乃至他們家族的命運,必須由李慶安來決定。

“殿下,老臣想問,假如韋滔和盧奐真有罪,該如何處置他們?”

李慶安暗暗點頭,薑不愧是老的辣,這個張筠果然是官場老手,分寸捏拿得很準。

他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慢慢走到大唐地圖前,凝視著嶺南一帶,最後他徐徐道:“韋滔和盧奐雖然有勾結南唐的嫌疑,但畢竟是重臣,免除流放,改為貶黜吧!如果罪名確鑿,韋滔可為貶為恩州長史,盧奐貶為廉州太守。”

恩州是今天廣東陽江一帶,而廉州則是今天廣西北海一帶,在唐朝都是偏遠荒蠻之地。

“那他們的家人呢,是否一起貶黜?”張筠又問道。

李慶安看了他一眼,笑了笑,“相國糊塗了,貶黜不是流放,和家屬無關,他們願留長安,還是願去嶺南,悉聽尊便。”

李慶安對韋、盧兩人下的結論,等於就是這件案子定了調,連韋、盧二人都是貶黜,那別的官員也不會流放了,還有不牽連家屬,這可是個好兆頭.

這又讓張筠鬆了口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大事他也要確定下來,那就是政事堂的重新權力分配,現在政事堂就隻有他和王縉,顏真卿雖是兵部尚書,卻沒有相權,沒有進政事堂,政事堂隻有兩人,這樣肯定不行,剛才李慶安也說得很清楚,這樁案子將由政事堂來主導,言外之意就是說,要先組成新的政事堂,然後再審戚珣案。

一般而言,在皇帝缺位時,政事堂的人選由朝廷五品以上職官公推投票決定,但估計李慶安不會用這種辦法,而是用太後直接任命的辦法,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他的意誌。

雖然張筠知道李慶安會去和太後商量,但作為右相國,他還是想多少了解一下李慶安的想法。

“殿下,關於政事堂的安排,能不能和老臣先談一談?”

或許是張筠在這這樁案子配合得非常默契的緣故,李慶安也不想隱瞞他,在張筠麵前,他也沒必要過於謙虛。

“我的想法是依然沿用七相製,目前有三相,張右相、崔左相和刑部王尚書,按照一般慣例右相兼吏部尚書,左相兼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我考慮由兵部尚書顏真卿改任,戶部尚書由劉晏擔任,裴旻任吏部侍郎入相,另外還有一個工部尚書,我打算由郭子儀來擔任。”

郭子儀入相是李慶安在太原時,和郭子儀達成的協議,郭子儀自己也很清楚,在李慶安已經擁有五十萬大軍,自己的七萬軍隊已經沒有任何抗衡的意義了,一旦李慶安上位,他郭子儀要麼造反自立,要麼把軍權交出來,他本人就回家養老去。

與其那時被迫交軍權,還不如現在把後路談好,所以在兩人的一番討價還價下,郭子儀同意把軍權移交給李嗣業,而李慶安則答應讓他入相,由武將轉為文官,他手下大將,李若幽、李國良、路嗣恭、李忠臣等人,也都和安西軍將領一樣,論軍功行賞提拔。

這在唐朝很正常,比如天寶元年的左相牛仙客,他原本是河西節度使,再比如安祿山,李隆基也曾經想讓他入朝為相,至於郭子儀本人,曆史上他功高至偉,被封為中書令。

他能力有、聲望有,李慶安讓他入相,是軍方眾望所歸,也是郭子儀平生所盼,他常對部下說,大丈夫當拜將入相,才不枉一生,這個安排,也算是皆大歡喜。

張筠聽李慶安將郭子儀也任命為相國,不由暗暗讚他手段高明,這樣一來,朝廷軍權盡在李慶安的掌握之中了。

這時,李慶安又道:“崔左相的漕河疏通已經到了後期,崔左相可以回朝主掌門下省了,我推薦關中漕運使獨孤長鳳為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兼河南道觀察使,接替崔寧繼續完成漕運大業。”

李慶安的這個建議讓張筠暗暗心驚,獨孤長鳳出任轉運使兼河南道觀察使,這就意味著李慶安開始重用獨孤家族了。

........

慶平二年六月,震驚朝野的戚珣案開始有了初步的結果,禮部尚書韋滔明知戚珣破壞朝政而縱容包庇,證據確鑿,罪名成立,由太後下旨,罷黜其相國之位,貶為恩州長史,工部尚書盧奐為從罪,也同樣罷黜相國,貶為廉州太守,其餘與戚珣有勾結,或者受韋、盧二人牽連的四十四名朝官,如李開複、苗晉卿、羅鈞奕之流,或貶或免,無一幸免。

以此同時,太後沈珍珠下旨重建政治堂,任命張筠、崔寧、裴旻、顏真卿、王縉、劉晏、郭子儀等七人為相,同時解散樞密處。

經過這次朝廷權力的重新洗牌,大唐朝政煥然一新,而這時,李慶安的目光終於投向了南唐,赫赫的磨刀聲開始響起來了。

10194/7290307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