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楓峽是連接南閩與越郡的重要通道,百餘年來,百夷一族控製著整個武陵山區,武陵山兩邊的世家對百夷一族都采取鎮壓抵製的政策,青楓峽一直處於封鎖的狀態之中。徐汝愚在清江崛起,百夷歸附,青楓峽才得以重新開通。清江於前年在東陽與翠獅之間征辟數萬勞役,新辟了一條通道;靖海諸戰完結,掃清了海麵上的障礙,溫嶺與甘棠之間的海路即將重新開通,然而青楓峽在清江與南閩之間的聯接上仍起核心作用。南起泉州,經永嘉、東陽,至溧水、宣城,直抵鳳陵這一條線,是江寧南境的核心區域,一條茶馬道將這些地方聯絡成一個整體,青楓峽則是茶馬道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翠獅至鳳陵之間有溧水、清江水路相通,從泉州至永嘉南境有閩江等水係通達,然而永嘉至翠獅之間惟有修築馳道與兩端的水路相勾連。這一段陸路夾在武陵山、閩中山、臾城嶺三座巨大的山係之間,雖然說主要路段位於閩中山與臾城嶺夾峙之間的地陷帶上,然而要開辟一條利於商旅通行的馳道卻是閩北地區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經曆戰亂,東陽、永嘉一帶千裏無人煙,徐汝愚南征南閩之時,在青楓峽外側修築青楓城,在大樟溪穀的西延外側修築西穀城,這兩城都坐落在始出泉州的商道上,然而當時築城主要考慮軍事上的用途,直到南閩戰事結束才大規模的遷徙民眾進入這些地方。
荊北戰亂與北地五郡大旱造成大量流民湧入清江地區,這些流民除了補足清江地區的人丁不足之外,其餘則大規模遷入武陵山以南的地域,作為東陽、永嘉遷民的重要來源。一道釋兵檄文解除南閩世家所擁有的十數萬私兵,除了小半編入南閩衛戍軍之外,這些私兵及其親族統編入軍戶籍遷入東陽、永嘉北部地域進行安置,作為東陽、永嘉遷民的另一重要來源。東陽、永嘉兩府所設置的十二個縣,在一年之內共遷入民戶十五萬戶、軍戶五萬戶。
徐汝愚在江寧實行軍戶之製,一經編入軍戶,可配良田十五畝,而軍戶需出一丁履行兵役。流民編入民戶,則不享配田的利益。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去,世家力量正處於鼎盛之期,世家具有的力量並不是確定一種政製就能摧毀無夷的。
田製是一種根本性的政製,世家兼並田地,利用田地吸納、控製附民,並從附民中組織軍事力量,維護世家的特權。徐汝愚能夠要求世家解除私兵,然而作為解除私兵的交換,徐汝愚要給予世家許多特權的保證,這便是江寧政製之後最根本的東西。
徐汝愚不無悲哀的認識到江寧勢力的根本仍然是那些隱在背後的世家宗族們,處於這樣的勢力環圍之中,徐汝愚亦不能將墾荒得來的良田無償配給普通民戶,遂有以役換田的變通方法。江寧實行世家共政,所行田製便有私屬的特質,土地私屬的特質也適用於普通民戶,隻是為抑兼並,禁止新墾田地在一定年限之內買賣。
築城、築路、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均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以役換田,幾乎將湧入清江境內的百萬流民都有序的組織起來。除了永嘉至翠獅間的主要馳道,通過大樟溪穀,修築西穀至建安馳道,聯接東陽府東部的建安、東陽、漳台、甘棠等縣;通過虎吞峽,修築通往龍岩邑的馳道,將閩東北聯接起來;在過去的一年間,在修築馳道上投入將近二十萬人來,才使得永嘉至翠獅的馳道初具規模;當然,役使數以萬計的降兵更為廉價。
軍事上巨大的消耗已使得江寧財力將近枯竭,徐汝愚從清江崛起始,就處於急速擴張之中,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未中斷,在此之前,一直依賴於雍揚世家的支持,然而今日坐擁兩郡之地,兵力超過二十萬眾,僅僅依賴雍揚世家已是嚴重不足。江寧百廢待興,屯田雖然初有成效,對於巨大的財政壓力卻是杯水車薪,尚不足彌補繼續墾荒屯田所耗。修築馳道所耗的巨量物資則是允以將來海航以及商路中的利益向世家籌取的。
南閩會戰之後,普濟海匪的勢力就無法越過甘棠以南的海域,最先從泉州港出發的六艘海船在泉州水營戰艦的護航下兩個月之後返航泉州,不僅載回滿船的貨物,還有數艘從呂宋過來的商船一同抵達泉州港。泉州海航在兩百年前便達到鼎盛,泉州繁華了百年,直至林氏作為舊朝的罪族逃亡到海上,舊朝為滅林氏,於東南諸郡實行禁海令,泉州海航便中止下來,泉州再沒有昔時的榮光。百年前,百夷一族遷居武陵山,青楓峽通道封鎖,茶馬商道中斷,南閩便成了與南詔一樣的荒僻蠻夷之地。
對於江寧來說,泉州至鳳陵之間的通道將是江寧控製南閩之必需,然而能預見到海航中巨大利益的世家來說,這條通道則是海途貿易繁榮的必需。雖然途經甘棠、溫嶺,從海路北上直至雍揚更加便捷,然而修築馳道之初,靖海諸戰尚在醞釀之中,普濟海匪封鎖溫嶺外側的海域,而且天下割據,江寧隻擁有兩郡之地,海途貿易暫且隻能輻射兩郡之地,而泉州至鳳陵之間的通道則是將海途貿易輻射至兩郡各處的最佳路徑。
徐汝愚初至溧水河穀之時,麾下隻有數百精兵、千餘附民,勢力尚且及不上清江境內的一家山寨或者民寨。梅鐵蕊眼光卻準,將一族命運都押在徐汝愚一人身上,數年時間,一個戰敗幾乎損失所有戰力的世家不僅維持了龐大的家業,並成為東南最有影響力的世家之一。溧水築城,梅氏不遺餘力,如今溧水將近三分之一的內城都是梅氏的產業。
天下群雄相爭,鹿死誰手尚且不知,但是南閩再不是與中原腹地分割開來的角隅之地,除了那些妄想保持南閩獨立性的世家,丁氏、何氏、李氏這些大世家早能看到隨著江寧對南閩控製的不斷加強,南閩世家不可避免的會卷入群雄逐鹿的紛亂之中,獨善其身隻是一種妄想。雖然他們沒有雍揚世家對徐汝愚的那種信心,但是也能看到此時全力支持徐汝愚,日後徐汝愚君臨天下所能還給眾人的巨大利益。
丁勉臣參與靖海諸海,丁族也開始溶入江寧的過程,在丁氏一族的努力下,龍岩已完成府縣製的改製,現在所缺的隻是名號未更改過來。徐汝愚在龍泉時,李遠跡吃足了苦頭,族下所有私兵族勇一並讓徐汝愚收編到軍中。在徐汝愚在支持下,李公麟在李氏族內取得與李遠跡分庭抗禮的地位,影響李氏一族主動的向江寧溶合。何州在龍岩受丁勉臣脅迫投附徐汝愚,何炯義打開泉州西城景義門迎接徐汝愚進入泉州,何氏在江寧對南閩事務中一直有著積極的姿態。
江寧的軍事消耗不能直接指望南閩的這些大世家,但是在修築馳道這樣的事務上,丁氏、李氏、何氏以及一大批受其影響控製的中小世家表現出讓江寧滿意的熱情。
義安戰事輕而易舉的結束,讓所有南閩世家看到,擺脫江寧的控製已是不可能,也讓丁氏、李氏、何氏有賭中一局的欣喜。
天下一統趨勢無法更改,與其讓舊族複辟成功、異族鐵蹄蹂躪中原,徐汝愚君臨天下卻是較好的選擇。江寧勢力相對南平、呼蘭為弱,但是能在數年之間,發展到今日這種地步卻是亙古未有。
江寧政通人和,有人歸結為徐汝愚將政務一統交給政事堂打理,而在純軍事機構司馬衙與純政務機構政事堂之間加設長史府加以緩衝,緩解頻繁的軍事行動對江寧政局的衝擊。或許設置三府意在相互牽製,避免權力過於集中的弊端,但是也利於各司其職,將徐汝愚不諳熟的政務統交給政事堂署理,不能不說是一種極高明的技巧。現今境內各處傳言,江寧將設置議政堂,真正推行“與世家共政”之製,稍有學識者便能知曉江寧此舉是為了緩解在集權過程之中與世家之間的矛盾。
江寧欲與群雄爭天下,惟有集中各方麵的人力、物力,集權於江寧的過程卻與舊有的分散性的世家宗族體製相矛盾。在舊有的世家宗族體製之下,不僅軍事力量分別由諸世家控製,田賦稅收、人事任免等諸多權利都由地方上的世家把持,內廷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與世家共政”,隻是欲將一個“分散性”的世家宗族體係變更為“集中性”的世家宗族大體係。
在某些人眼中,對議政堂的關注程度要遠遠高過正打得熱火朝天的的曆陽戰事。
永嘉至翠獅這一段馳道近八百裏長,六座縣邑設在馳道上,以這六座縣邑為節點,又有數道驛道通往縱深腹地,與別處縣邑、集鎮相通連。馳道可六馬並驅,黃土夯基,烈日之下,駿馬急馳,所能揚起的灰塵也極為有限,馳道每隔著二十裏設一驛站,驛站內驛甲一人,卒十人;相隔五十裏至八十裏,若無縣邑,則設一處驛所,駐衛戍軍一哨,哨尉兼領驛丞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