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前途渺茫(2 / 3)

雖然自己所有預料,但聽蔡裕華親口說來,心裏還是有刺痛的感覺。從前年開始,徐汝愚就有不好的預感,但是為南閩之事脫不開身,也無精力去研究北方的局勢,就是司聞曹的刺探軍情也將幽冀、汾郡歸為第三類地區。

雖然如此,徐汝愚還是努力通過君家做了一些工作。此番北上,徐汝愚前往北唐、雁門親察敵情,方肅則來範陽警訊。臨來,範陽還一點準備都沒有。

大概在蔡家人的眼中看成徐汝愚對幽冀的某種野心。

徐汝愚冷笑兩聲,銳利的目光停在蔡暉的臉上,緩緩說道:“這淶水河口的景致,蔡都府不妨一同坐下來看看這碧濤激流衝刷砂石。”

蔡暉臉上鐵青,卻又不便發作,在徐汝愚那如浸在清洌泉水中的劍刃一般鋒利與寒冷的目光逼視下,心裏一陣發虛,有些後悔將親衛都留在岸上。

蔡裕華歎了一口氣,說道:“王爺讓我問將軍,頹勢能挽否?”

徐汝愚從蔡暉漸冒虛汗的臉上收回目光,投在起伏不定的海麵上。

“就算荀家從北唐出兵封住太行西麓通道,也扭轉不了大局。呼蘭打開太行西麓通道的戰略意義是繞開範陽的正麵防線將南路軍與中路軍投放到毫無防備的幽冀南部與中部,其糧草供應並不依賴於太行西麓通道,呼蘭人掠奪成性,毫無防備的幽冀在他們眼中就像是大獵場,那些讓呼蘭人攻占的城池裏的糧倉堆滿糧草,鄉野間到處都是沒有來得及逃離的平民,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掠奪到糧草與戰略物資,不虞後路被斷。”

“範陽一日不下,呼蘭人在幽冀總是無法立足。範陽兵精城堅,呼蘭久攻不下,隻得黯淡退到燕山之外。”

徐汝愚淡漠的望了蔡暉一眼,輕笑了一下;蔡暉體會笑中的輕蔑。

“數百年來,呼蘭寇邊乃是常事,但是大規模的入侵卻是百年前那次可與現在相提並論,你以為呼蘭人會重走百年前的老路?”

一百年前,呼蘭王率師大規模侵入雁門關,也是從太行西麓通道南下,從太行道直下河內,沿河水上溯,經洛川,從潼關進秦州,攻西京,舊朝皇族元氏被迫遷都南下。但是呼蘭人在北唐城下損兵折將二十萬,呼蘭王在城下也箭創綻裂而亡,也未能將北唐城攻下。

那一役成就了一位千名將陳規,一個靠著三萬弱旅與十數平民抵抗了一個最凶頑的民族連續三年的瘋狂攻擊。陳規所著的《北唐見聞錄》乃是守禦戰術的大成之作。

蔡暉目瞪口呆的怔在那裏。徐汝愚視而不見,自顧自的說道:“百年前,呼蘭人不擅攻城,也不擅守城,他們習慣於廣闊無垠的草原、連綿起伏的帷帳,在他們眼中城池俱是無用之物。或許是他們在攻占城池時吃了太多苦頭,所以他攻占一座城池就推毀一座城池,就是巍巍西京城也在呼蘭人屠城十日之後變成一堆廢墟。也可能因為呼蘭知道讓精通騎戰的呼蘭人去守城池將是噩夢一場,所以將整個北方變成了呼蘭鐵騎馳騁縱橫的大戰場。呼蘭鐵騎騎戰天下第一,元氏遷都南平之後,在南方集結近百萬的軍隊,還是無法在野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整個戰局的轉折點就是北唐攻守戰,將近三年,呼蘭人在北唐城下倒下將近二十萬人,還是沒將北唐攻下來。北唐不下,呼蘭就站不住腳跟,其實到了戰役的後期,呼蘭已經注定慘敗,呼蘭的戰爭潛力都在北唐城下耗盡了,就是攻下北唐城,也無濟於事,不過呼蘭意外死亡,加速了戰爭進程。”徐汝愚將激昂的語氣緩了一緩,“而現在,呼蘭人有計劃的在幽冀東南建立穩固的防禦區域,抵擋可能來至荀家與伊家的援兵;用強大的兵力將幽冀中部與南部沒有陷落的城池孤立起來,形成一座座孤城,從易到難,慢慢攻克。褚師濟與褚師澤初然領軍進入幽冀南部時日雖短,但是他們的手段卻是相當鮮明,血腥與柔化很能使人喪失抵抗力,何況還有一個蔡正石在率領安陽漢營軍為呼蘭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呼蘭此次並沒有強攻範陽的打算,他們的用意就是像壓榨範陽的生存空間。榆關軍鎮、居庸關軍鎮、範陽城撐開範陽的戰略局勢,但隨著外圍城池、塢堡的陷落,蔡家精兵隻有困守三城。蔡家即使能守住範陽,又能如何?將幽冀掠奪得一空的呼蘭人放過蔡家一條生路,從北古口撤出,蔡家隻剩下三座殘破不堪的城池,難道能擋得住呼蘭人再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