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劉剛所在的商場動遷,他來到了我們連發五交化商場。劉剛後來告訴我:“我到連發的時候庫存商品一共是十八萬元,手裏一共有五萬元存款,應收款大約也有五萬元,加上一點簡單的設備,一共有三十萬元資產。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了2007年7月,劉剛離開了連發公司,自己注冊了一家公司,叫歐亞特軸承有限公司。一共在連發公司待了整整四年,走的時候資產是多少呢?庫存商品一百五十萬元,銀行存款三十萬元,應收貨款二十多萬元,兩套住宅,自用一套,出租一套,現代轎車一輛,合計總資產達三百萬元。僅僅四年的工夫,一隻炕頭貓變成了一隻華南虎,資產膨脹到四年前的十倍。
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一日,毛澤東問黃炎培有何感想?
黃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聞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於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同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然環境漸漸好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現在劉剛的事業可以說“其興也勃焉”,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劉邦的第N代玄孫能不能也找到一個跳出這個周期律的辦法。
在此,本人對他是否也會“其亡也忽焉”本人不予探討,隻對劉剛的事業“其興也勃焉”總結以下這麼幾條:
第一,敬業。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劉剛雖然沒有學習過《論語》但是社會這所大學使得他懂得了這樣的道理。劉剛從一個16歲流浪兒發展到今天,他深知這一切的來之不易。因此劉剛把自己的這個小店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次我們一個朋友中午舉行結婚典禮,大家都到了,唯獨劉剛沒到。另外一個朋友給劉剛掛電話,劉剛說:
“我走不了,辦公室沒人。”結果,那天劉剛的份子錢拿了,婚宴卻一直沒去參加。劉剛後來和朋友們講述他的“劉氏理論”:“辦公室裏任何時候都不能離人,無論你有什麼事情,辦公室裏沒有人我是絕不會離開的。來人就是來錢,來電話就是商機,也許你在屋裏待了一上午都沒有買賣,但是也許你離開十分鍾的工夫,客人來了、電話來了,結果生意沒了。
第二,管理到位。劉剛的生意是不大,但是他從幹軸承那天起就想著要把生意做大,這是劉剛今天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劉剛的總資產也就五萬元,可是他不惜投人一萬元購買了電腦,花一萬元購買了《管家婆》軟件,一開始就引人了微機管理。他把所有商品按進、銷、存分別錄入計算機中;其次,把所有商品按規格放置到編有號碼的包裝箱中。這樣,顧客要什麼規格的軸承隻要在計算機中把編號輸入進去,馬上軸承的價格、庫存數量、產地、存放地址等信息都一覽無餘。雖然隻有五萬元左右的資產,劉剛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規模小就放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