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戍》 :整軍備戰(2 / 3)

林斌從種種的跡象來判斷,劉婧牢牢地把北軍的指揮權抓在了手中,應該是在防備什麼,但是他並不覺得隻有一千兩百人的北軍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在他的觀察中,北軍騎士的作戰方式很古老,基本不知道機動作戰是什麼,在對練中他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便是如果沒有步卒協同作戰,北軍的作戰方式就顯得有些笨拙,十分讓人想不透這是為了什麼。

整整兩個月的殘酷訓練,經過淘汰法的甄選林斌麾下又增添三千可戰之士,這時林斌可以調動的軍隊也首次突破了五千。由於漢國生產力的充足,到黃昏時運輸隊抵達石堰了,所運來的甲胄和馬甲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林斌的預計,足有五千餘魚鱗甲和三千套馬甲,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之餘又讚歎漢國中央政權的大方。

天子當然有大方的理由,中央政權不缺少經濟實力,缺少的是一種對遊牧民族作戰的可行性戰法。天子在政治鬥爭中獲得了首次的勝利,從竇老太太那裏拿到了小部分屬於天子的權力,他在閑暇之餘反複研究劉婧和李息送來的情報,看到了一絲戰勝遊牧民族的曙光,渴望了解更多,所以大力支持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在遙遠的長安,天子手持軍報,嘴角緩緩勾起,隨後放聲狂笑:“朕要看看,那個被稱呼為猛虎的戰將還能搗弄出什麼!”

當然,林斌絕不會知道自己這支軍隊成了一支被人拿來當實驗性質的武裝,他滿心歡喜裝備已經全數運達,開始了緊張的整軍動作,浩大的戰鼓在得到示意後被震耳欲聾的敲響了起來。

召集令一發,無論在做什麼事,士卒必須在戰鼓聲停歇之前到達校場進行集結,大約一刻鍾,校場站滿了待命的士卒。校場點兵最是讓人感到熱血沸騰,聽那戰鼓浩浩,看那士卒全身武裝列列,肅殺之氣能夠嚇壞膽小者。

林斌有幾個計劃需要在裝備運來後才能執行,其中就是整備出一支鐵甲騎軍,這也是為什麼要製造馬甲的原因。在與遊牧民族作戰中,林斌發現遊牧民族善射,麾下士卒大多是死傷於弓箭,要對付善射的遊牧民族必然需要射程比遊牧民族遠的弓兵,還要有一支身穿鎧甲用來衝陣的騎軍。漢國條件好,製造甲胄不成問題,而有了甲胄的保護能減低箭矢的殺傷力,這樣的一支軍隊在野戰中必然能夠擁有壓倒性的戰力優勢。

當然,讓林斌比較迷惑不解是,漢軍騎士幾乎全有穿戴甲胄,那為什麼漢軍在野戰中一直敗多勝少呢?他想,或許還是因為戰術的運用問題,現在的漢軍在作戰中大部份都像北軍那般,每次都不是尋找戰機主動發起攻擊,而是習慣先布防以靜製動,在作戰中尋找進攻方的弱點來進行反擊。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息率軍作戰的那一場,李息就和其他漢國將領一樣,先是布了一個防禦的陣型,讓遊牧民族率先發動攻擊,意圖用防禦手段來消耗敵軍的兵力,再進行見招拆招的對抗,雖說有拖時間的成份在內,但現在的漢軍將領作戰技巧真的很死板,還是以中原內戰的戰術來對付遊牧民族的軍隊。中原內戰各國的的主戰兵種都是步軍,而遊牧民族的主戰兵種是騎軍,用對付步軍的戰術來對付騎軍,焉能不敗多勝少?

林斌的兵員少經不起折騰,所以想要更多的甲胄來裝備自己的士卒也就成了理所當然。他試探了幾次,得出漢國真的願意大力支持自己整軍的事實,怎麼能不乘機多要一些好處?

按照林斌的設想,如果想要與善射的遊牧民族作戰,必然不能缺少一支防禦能力強的軍隊,鐵甲騎軍的存在不但能威懾那些小部落,還能在與遊牧民族大軍正麵作戰的時候發揮重要的衝鋒陷陣作用。

而林斌現在恰恰需要的就是一支能夠衝鋒陷陣的騎軍,他現在的目的不是長途奔襲,更加不是深入打擊,根據他的猜測,在開春之後由於天氣的轉變,所要進行的應該都是一些突破戰,他必須要有一支防護力強的騎軍在草原上和遊牧民族展開高強度的廝殺。

就現在很多人的認知,現在的騎兵作戰的方式是以衝撞為主,特別是遊牧民族與漢軍作戰時更是喜歡用野蠻的騎兵衝撞來對付以步軍為主力的漢軍,現在的作戰壓根就沒有什麼機動性這個說法,那也就是說騎兵的衝撞能力所代表的就是一支騎兵軍隊的戰鬥能力。林斌還沒有見過什麼騎軍比鐵甲騎兵擁有更蠻橫的衝撞力,所以鐵甲虎騎也就順應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