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舉賢不避親(2 / 2)

武令媺笑著點頭,轉身掃視一幹朝臣,淡淡笑著說:“各位大人,輔臣進京一事還隻在朝上議論,等皇上下了聖旨明確此事再來商議如何安排各位輔臣也來得及。”

朝中一陣騷動,眾人好一通琢磨輔國殿下話中意思。就聽武令媺繼續道:“再者此事非同小可,不是一天兩天便能辦成。但楊老尚書致仕之後禮部由何人暫時主事,還要先拿出個章程來。如今已是二月中,三月有農桑節,四月二十是太皇太後的千秋日,這都是大事兒,可怠慢不得。”

安國懷睦老親王也道:“玉鬆兒所言不錯,本王年邁,已經知會各位族老要選新任大宗正。雖說此乃武氏宗族之事,到底大宗正就任儀式也要禮部參與,同樣不能馬虎。”

太皇太後便道:“哀家無意大辦千秋宴,倒是不必禮部太過煩惱。隻是三月農桑節關乎國本,又是咱們皇上登基之後的第一個農桑節,禮部要費心好生操辦才是。三位輔臣,意下如何?”

分列第三重玉階左右兩側七張座椅,四張空著,其餘三張座椅按文左武右,分別坐著連尚介老大人、長肅親王和安歎卿。聞言,連尚介起身向太皇太後稟道:“微臣讚同輔國殿下之言。”

長肅親王和安歎卿亦表示沒有異議,就連已經確定致仕的楊老尚書也表示應該先將禮部代理尚書落實到位。

本來這事兒不算什麼,大可以仿照戶部的例子由左侍郎暫代。但不知何故,朝臣們仿佛都成了鋸嘴葫蘆,誰也不吭聲,禮部左侍郎的一張臉也變得青白交加,不時偷眼去瞧那些一直默然無語的親王。卻不知他在瞧哪個。

直到武令媺重新落座,才有人麻著膽子出頭舉薦。這邊說著人選,那裏還不時觀察武令媺的臉色。

三五人過後,忽有一人出列薦舉:“微臣舉茬工部左侍郎鄭雲閣暫代禮部尚書。鄭家乃書香世家,祖上多有部堂高官,其中禮部尚書就有兩位。無論是冠禮笄禮還是婚禮喪禮,鄭家都沿襲古禮操辦,實在莊重典雅。微臣以為,鄭大人主事禮部必能勝任!”

朝堂一時靜默,昨日昌國公世子成年冠禮,在場朝臣大部份人都受邀請觀禮。憑心而論,鄭家的成年冠禮確實格外隆重莊嚴。

人們心中微動,難不成皇家因納鄭氏女為妃妾一事鬧得昌國公要與蘭真公主和離,才打算給鄭雲閣禮部尚書之位以為補償?片刻後,又有幾位朝臣出列讚同方才那位的舉薦。

武令媺麵帶微笑,一邊傾聽一邊緩緩頷首。於是更多的人出列附言,鄭雲閣不免出列謙虛幾句。就在眾人都以為此事已定之時,她卻又起身奏道:“母後在上,古先賢有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今兒個,兒臣就要做一回舉賢不避親的妙事兒!”

太皇太後目中微光一閃,珠簾垂落,朝臣們又不能直視,故而很少有人發現她飛快地看了看幾位被賜有座的國公爺。其中有一位老人家,雖然隻是從四品的國子監祭酒,卻是太皇太後的親生父親博國公徐兆中。她努力鎮定下來問:“玉鬆要舉薦何人?”

武令媺肅容道:“據兒臣所知,博國公徐大人就任國子監祭酒之前,原本便是禮部官員,對禮部各項事宜再熟悉不過,何必舍近求遠?”

太皇太後入聖祖後宮為妃時,徐老國公還沒有受爵,時任禮部右侍郎,前程大好。及至太皇太後被冊立為皇後,依祖製他被封為博國公,卻隻能告病在家閑了兩年,後來才重新起複為國子監祭酒。

要論起對禮部諸項事宜的熟悉,徐老國公還在現在當任的禮部左右兩位侍郎之上。秉持公心而論,鄭雲閣沒有在禮部工作的經驗,徐老國公確實比鄭雲閣更適合這個職位。

太皇太後沉默不語,實在不好表態,徐老國公也連連推拒。但三位輔臣卻首先表示讚同,群臣怎敢得罪太皇太後,自然當庭便將此事給定了下來,由徐兆中暫代禮部尚書一職。

朝臣們心知肚明,隻要徐老國公不犯大錯,他這禮部尚書的位子算是坐穩了。禮部左右兩位侍郎的麵色都有些難看,卻無可奈何。那邊親王堆裏,永和親王似乎想發表幾句高見,卻被永泰親王給製止。

武令媺很滿意。更有朝臣發現,她看向鄭雲閣的目光裏隱有幾分嘲弄。多有人不禁腦補,輔國殿下這是對鄭家人不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