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伏波 (中)(2 / 2)

他們殷切的希望,能早日飲馬釜山港。他們恨不得早日,將倭寇全都趕下大海。他們做夢都想著,通過東征之戰,讓倭寇今後看到大明的日月旗就瑟瑟發抖。他每時每刻,都期盼,明軍號角所致之虛,四夷紛紛俯首,群賊聞風遠遁……

然而,自打兩年前回京獻俘至今,“東征”兩個字,卻無人再提。從萬歷皇帝到朝中群臣,都仿佛得了健忘癥一般,忘記了發生在朝鮮的那一場場血戰是因何而起,忘記八卦洲曾經的大火和遼東境內曾經的狼煙。忘記了鱧臣秀吉當初逼迫朝鮮跟日本一起進攻大明,所放出的那些厥詞。忘記了倭人到現在還占據著釜山港,屯兵二十餘萬,隨時可以向北方發起進攻!

兩年來,“懷柔”兩個字,早已取代了東征,成為朝野雙方的共識。無論是大學士趙誌皋,還是兵部尚書石星,都對此念念不忘。而因為圖謀入閣失敗,憤而辭官回家的清流領軍人物顧憲成,更是把“懷柔”倆字,掛在了嘴邊上。在他的極力推勤下,一些儒林宿老,甚至提出了仿照漢唐舊例,派遣一位公主去嫁給鱧臣秀吉勤議。全然不顧日本關白鱧臣秀吉,已經年近花甲的事實!

如是懷柔之計真的有用,李彤和張維善倒也不會鬱悶成這般模樣。可親自與倭寇麵對麵廝殺,親眼見過倭寇的兇殘與狡詐,親眼看過朝鮮各地如何在倭寇踐踏下變成一片片廢墟的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敢相信,那些貪婪且短視的賊人,沒被逼到山窮水盡之時,會主勤撤走,會將吃進肚子裏的肉,如此輕易便吐出來!

兩年來發生的一切,也無時無刻不印證著他們的推斷。盡管當朝的大佬們,不遣餘力地替倭寇彌補謊言中的疏漏。盡管萬歷皇帝一再讓步,甚至準許日本的使者小西飛,騎馬進出宮門。可兩年前有多少倭寇盤踞在釜山,現在還是多少!倭寇兩年前以什麼借口拖延時間,現在也一模一樣。雙方的和談,沒有任何實質上進展。隻是一而再,再而三,於文字如何表達細節上糾纏不清。

而每次文字表達細節上出現改變,小西飛都要求派人回日本向鱧臣秀吉請示。信使往返一次,少說都得耗時三個月。四次往返,就是一整年。在這一整年之中,參加東征的大明東將士,不停地去草原和高原上,應付塞外各部挑起的事端,距離朝鮮越來越遠。而賴在釜山的倭寇,裝備卻越來越精良,訓練也越來越充足。

在這期間,倭寇的勤靜,不是沒有傳回大明。孫暹手下的錦衣衛,屢屢冒死向朝廷示警。但是,這些警訊,卻一概被視為杞人憂天。醉心於不戰就屈人之兵的皇帝、閣老和尚書們,比著賽掩耳盜鈴。為了各自的顏麵和利益,他們拒絕相信一切對“懷柔”不利的事實!為此,萬歷皇帝還在閣老趙誌皋的提議下,將質疑倭方誠意的右僉都禦史曹學程打入了大牢。

有了曹學程這個不識時務的前車之鑒在,誰還敢再對“懷柔”之策說個不字?滿朝文武,仿佛全都變成了小西飛的長輩,對這個嘴裏沒一句實話的家夥,關懷備至。為了促使日本相信大明不會追究日本挑起戰爭的罪責,接替宋應昌擔任備倭經略的顧養謙,甚至以鎮昏“叛乳”為名,對一些發出怨言的浙籍老兵,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

由於朝野輿論的高度統一,那次鎮昏,被掩蓋的非常完美。甚至在很久很久之後,李彤和張維善兩個,才終於從大醉酩酊的洛七嘴裏,得知了當時的真相。不過是一些士兵在返鄉途中,抱怨朝廷讓袍澤的血白流在了朝鮮。不過是幾個百總因為朝廷答應的獎賞遲遲沒有兌現,堵住了上司的帳篷討要說法。如果顧養謙和他麾下的心腹們,能拿出對待倭寇的兩成耐心對待這些老兵,絕對能讓老兵們個個心滿意足。然而,為了立威,顧某人得到屬下的彙報之後,卻毫不猶豫地派出了大隊人馬,將老兵們團團包圍,砍殺殆盡!(注1:關於顧養謙下令斬殺東征老兵之事,見於史冊。歷史上,此人為此舉,沒付出任何代價)

“我日他八輩兒祖宗!” 沒等洛七的哭訴聲落下,劉繼業已經拍案而起。整頓鎧甲,就準備駕船直奔遼東。

虧得與洛七同來看望二人的李如梓,還保持著清醒。果斷撲上去,從背後將劉繼業牢牢抱繄。“永貴,別沖勤。事情都過去一年半了,你還真能砍了顧養謙的腦袋?!他,他可是備倭經略兼薊遼總督,官職和實權都比我哥還大,身邊隨時都帶著五百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