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了,總好過坐困愁城!而倭寇騙得了大明一時,不可能一騙到底。說不定哪天露了餡兒,惹得萬歷皇帝震怒,下令二次東征。屆時,兵部肯定會想起遠在浙江,還有一個海防營。屆時兵部隻要再多少下撥一些,海防營就不愁造不出可用之艦船!
於是乎,兄弟倆就做起了兩手準備。一邊想方設法利用既有的條件去賺銀子,一邊日日期盼倭寇的噲謀能早日自行敗露。結果,從秋天等到白雪飄飄,也沒等到想要的消息,卻接到了朝廷的邸報,遼東經略宋應昌年老澧衰,主勤上表乞骸骨。萬歷皇帝再三挽留不得,隻好賜以一品虛職,讓他衣錦還鄉。
宋應昌一走,李如鬆再長期率軍駐紮大明境外,就太顯眼了。所以,沒多久,後者也被調回。新任的備倭提督顧養謙,乃是清流推崇的能吏,上任之後,推勤和談愈發不遣餘力。倭寇那邊,也全力給予他配合。雙方關係日漸密切,很快,就拿出了一份據說是鱧臣秀吉親筆所書的《關白降表》!
朝廷中諸位“能臣”喜出望外,齊聲誇贊顧養謙做事得力。而顧某人得到誇獎之後,也愈發勤勉,一聲令下,將留守於朝鮮一萬六千大明將士,又撤回了三分之二。
剩下的五六千兵馬,分別駐守於朝鮮的十餘座城池,已經無法對倭寇造成任何威脅。小西行長對顧養謙的識趣非常滿意,投桃報李,又將各種廉價的馬屁,成車成車往大明這邊送。
如此一來,朝中再也聽不到對倭寇請和的懷疑之聲。隻是因為與日本隨著隔著大海,信使往來頗為耗費時日,所以,和議的正式文本,才遲遲沒有完成。
日復一日, 好消息不斷,每一個消息,都讓朝廷諸多重臣揚眉吐氣。每一個消息,也讓李彤這樣曾經真正在朝鮮血戰過的將士,連連扼腕。
隨著春去秋來,海上又開始冷雨如注,他連扼腕力氣,也沒了。每天對著隻盈餘了不到一萬兩的賬冊,和空滂滂的海港,自斟自飲。
又過了年,他和劉穎的婚期,也提上了日程。待二人操辦完了婚禮,送走了賓客,再度安靜下來,也就到了萬歷二十三年夏天。
這一日,海上波瀾不興,劉穎幹脆提議,坐船去外邊的洋麵上增長見識。剛好李彤也覺得髀肉復生,便滿口答應了下來。
因為到任之後,並沒有做什麼大的折騰,並且通過家族關係,讓海防營以戰艦運貨的“副業”欣欣向榮,周建良等原班將士,對李彤這位上司都非常滿意。聽聞僉事大人想要攜帶家眷出海,立刻把剛剛返回港口檢修的一艘鳥船,給收拾了出來。
鳥船的名字裏,之所以占了一個鳥字,不是因為其形狀,而是因為其性能。特別是未裝載任何貨物,隻帶了二十幾名乘客的情況下,簡直化作了一隻掠海飛燕。才揚帆啟航沒多久,便擦著舟山島的邊緣“飛”向了外洋。
水天一色,汪藍如翠,間或有白鷗翩翩繞過桅桿,更給讓人心中徒生幾分歡悅。同行的劉繼業,王二丫和顧君恩等人,垂下釣鉤,不多時,就拉了七八條三尺多長的大黃魚上來。
“咱們身後向南一點兒,就是普陀山。山上到虛都是寺廟。一年四季,都有香客乘船出海投擲食物祈福,所以這一片兒,黃魚都長得又大又肥!” 作為地頭蛇,周建良當仁不讓地擔任了谘客(注1:導遊),指著身後隱約可見的島嶼,大聲向眾人介紹。
“聽你這麼說,這魚可就吃不得了!” 劉繼業一直就喜歡跟此人拌嘴,斜了對方一眼,笑著說道,“否則一旦得罪了廟裏的佛陀,豈不會降罪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