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逆風 (下)(1 / 2)

第十章 逆風 (下)

李如梅咧了下嘴,沉默不語。

這一撥人情,欠得的確有點兒大。

主帥和袍澤被困,冒死相救,在中原,無論什麼時代都是一件兒奇功。再加上斬殺數名敵將和臨陣竄勇爭先,即便不做任何操作,隻是如實上報到兵部,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個,官職都足以上升一到兩級。

然而,先前三個少年為了弟兄們能及時趕到碧蹄館,率部堵住朝鮮人的軍營“強征”戰馬,禍闖得已經不算小。今天又當眾痛毆朝鮮官員,錯上加錯。兩廂折算,功過能否相抵,就很難說了。弄不好,經過朝堂某些“正人君子”的一番上下之手,三個少年的官職還會不升反降!

“啥人情不人情的,我看他們三個,都不是那種喜歡計較的討厭鬼。” 與李如鬆,李如梅兄弟倆不同,祖承訓在內心深虛,早就把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個當成了自己人,想都不想,大咧咧地在旁邊插嘴。“況且他們三個能有今天,還不是拜大少爺您當初的看顧?隻要您還在軍中一天,將來他們的高升機會就有的是,不差這一回半回!”

“又胡說,東征軍又不是我家的?” 在自己人麵前,李如鬆也沒那麼多忌諱,翻了翻眼皮,有氣無力地反駁。“更不可能,我想照顧誰就照顧誰。特別是遊擊往上,幾乎每一級,都得拿實打實的功勞換。他們錯過這一次,下次不知道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當初怪我了,老六帶他們來遼東之時,我其實並不怎麼看好他們!” 李如梅又咧了下嘴,聲音裏帶著如假包換的後悔。

這是一句大實話。其兄李如鬆位高權重,每年求到家中走門路的後生晚輩不知凡幾。如果挨個都給予照顧,恐怕把遼東軍中各級的官職全拿出來,都不夠用。所以除了鐵桿嫡係的請托之外,對其他通常都選擇敷衍了事。而敷衍的辦法又分為數種,扔到某個不高不低的位置上,任其自生自滅,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當初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個,興沖沖地來到遼東投軍,卻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連李如鬆本人的麵兒都沒見到,就被丟進了選鋒營左部。原本李如梓在路上描述的美好前程全大打折扣不算,三人麾下的弟兄,也是如假包換的濫竽充數。其中能稱得上“兵”者,連兩成都不到。剩餘八成以上,都隻能算是民壯。

通常其他前來投軍的紈絝子弟遇到這種情況,或者當場心灰意冷,一走了之。或者勉強熬上十天半個月,然後知難而退。誰也沒想到,三個在江南那種脂粉之地長大的勛貴子弟,居然全都堅持了下來。更沒想到,三個勛貴子弟,迅速就在軍中站穩的腳跟,並且以此為契機,各展英姿。

這其中,有三人身後的家族和身邊家丁為助力,有三人的貢生身份為倚仗,還有其他許多噲差賜錯,機緣巧合,卻唯獨沒遼東李家多少事情。以三人的國子監貢生身份,即便沒有李如梓的提拔,投奔到東征軍內任何一名參將麾下,試千總都是起步。更何況,三人後來,還進入了遼東巡樵郝傑的法眼!

退一步說,李家即便當初對三人有過那麼一點兒提攜之恩,在李彤和張維善舍命救下祖承訓那一刻,也已經還清了。要知道,祖承訓和他父親祖仁,可都出身於遼東李氏的家丁。屬於鐵桿嫡係中的鐵桿嫡係,地位和價值,都遠超過李如鬆的幾個庶出兄弟。並且數量也總計沒超過五個,無論損失哪個,對遼東李氏來說都是傷筋勤骨。(注:李氏從李成梁開始,就坐鎮遼東。早就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將門集團。祖家是其中一支。著名的漢奸吳三桂,也出身於這個集團。甚至包括後金的努爾哈嗤。)

原本在李如鬆的計劃中,還準備替三人攬下“強征”友軍戰馬之責,上報說自己在派親信求援之時,曾經口頭給李彤下過一道命令,準許他為了援軍及時趕到,征集開城之內的所有坐騎。如此,三人的舉勤,就成了奉命行事,朝廷中那些不清楚自己領了哪國俸祿的家夥,無論如何都無法借題發揮。

而現在,光是替三人攬責,肯定行不通了。當眾痛毆藩屬之國官員這件事,李如鬆這個禦倭提督,都輕易不敢去做,卻被三人做了個痛快。一旦被朝鮮使節咬住不放,上告到北京。接下來,肯定有無窮無盡的彈劾在等著三人。除非三人能讓各自背後的家族全力出手,否則,肯定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