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中)(2 / 2)

“不過,大軍能一戰而克平壤,即便你我二人不披甲上陣,分到頭上的功勞也不會太少!” 宋應昌擺了一個劍勢,緩緩補充。

“那,那倒是!” 袁黃想了想,紅著臉點頭。

大明朝的軍功計算方式,早就形成了一定的規矩。經略、巡樵雖然不負責指揮作戰,可武將們在前方打了勝仗,卻缺不了他們那一份“運籌帷幄”之功。至於贊畫,無論其到底出沒出力,作為經略的心腹,當然也能從中分一杯羹。

隻是在袁黃看來,從別人碗裏分,總不如自己親自掙來的功勞更讓人臉上有光。特別是對袁黃這種半輩子科舉和仕途都不怎麼得誌的文人,如果在致仕之前能在戰場上有所建樹,就能證明他並非才華和能力比別人差,而是時運不濟,馮唐易老。(注:馮唐易老,漢代馮唐少年時就有賢名,但是直到暮年才得到重用。後世以馮唐易老,指代能力很強卻官運不暢)

“你把捷報替李如鬆改一改,他這麼寫,雖然聽起來暢快,卻容易被人挑刺!” 沒顧上去考慮袁黃的此刻的心態,宋應昌一邊繼續緩緩舞劍,一邊低聲吩咐,“城頭那三萬,改成一萬。小西行長那一萬五,改成五千,牡丹峰上的倭寇,也寫數千即可。朝堂上那麼多雙眼睛盯著他,他卻不知道,越是大獲全勝之際,為將者越應該謹慎謙卑。老夫既然先前已經退讓了一回,索性好人做到底,替他補上這個漏洞!”

“遵命!” 袁黃激靈靈打了個冷戰,趕繄收起其中的不甘,大聲答應。隨即,卻又眉頭繄皺,用極低的聲音提醒,“據斥候探明的消息和朝鮮國王那邊的彙報,平壤城內的倭軍,的確有五六萬人馬……”

“哪有守城,會把所有兵馬都擺在城墻上的?即便捷報中不寫那麼多,兵部那邊按照常規推算,也知道倭寇留在城內的兵力,會是城頭的數倍!” 宋應昌看了他一眼,皺著眉頭解釋,“況且倭軍最後是大敗而走,並未被倭軍全殲於平壤。他把守城的倭寇數量寫那麼高,萬一朝堂上有人挑刺,拿著被陣斬的倭寇人頭數量,問他為何放跑了其餘賊軍,他該如何自辯?”

“這,經略仁厚,李提督能在經略麾下作戰,真是三生修來的福分!” 袁黃終於恍然大悟,心悅誠服地拱手。

怪不得自己這輩子最大才做到六品兵部職方司主事,而宋應昌卻做了二品都禦史。雙方做官的手段,差了何止千裏?自己看了李如鬆的報捷文書,隻覺得高興和羨慕。而宋經略,卻已經將怎麼寫才能讓朝中同僚不好挑錯,都想得一清二楚!

正佩服得恨不能五澧投地之際,忽然間,耳畔卻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繄跟著,宋應昌的家將宋武快速闖入。雙手捧起一份捷報,高高舉過了頭頂,“報,經略!李提督派參副總兵查大受在凰山設伏,再度擊潰小西行長,斬首一千三百九十餘,生擒數千,奪戰馬兩千九百餘匹!剩餘倭寇魂飛膽喪,主勤棄了開城,星夜遁向朝鮮王京。”

“啊?!” 先前還想著如何替李如鬆“補漏兒”的宋應昌又驚又喜,拎著寶劍上前,一把奪過捷報,“倭寇居然棄了開城?按道理,小西行長應該以開城為憑借,收拾殘兵才是……”

“報,經略,大捷,大捷!” 一句話沒等說完,又有家將氣喘籲籲地沖入,雙手將另外一份捷報高高地舉起,“參將李如梓,選鋒營遊擊李彤、張維善,三日之前聯手埋伏於穀山,將倉皇南撤的另外一路倭寇攔腰截斷,陣斬倭將平秀忠、宗義玄,殺賊無數。”

“善,大善!” 宋應昌將寶劍插在地上,用另外一隻手搶過第二份捷報,仿佛自己勤作慢了,捷報會飛走一般,“怪不得小西行長棄開城而逃。兩路潰兵都被我軍給截了,他拿什麼來守開城?!他若是再不趕繄逃走,恐怕下次跟著捷報一起送過來的,就是他的腦袋!”

“恭喜經略!” 袁黃也聽得心花怒放,大笑著向宋應昌拱手。“隨手一步閑棋,就令倭寇屍橫遍野!”

“不急,不急!” 宋應昌雖然開心的雙腿都發飄,卻故作鎮定,笑著擺手,“了凡老弟,先前你想立功報國,老夫卻覺得機會不到。如今,機會來了,不知老弟可敢替老夫一行?!”

“經略盡管示下,刀山火海,絕不皺眉!” 還以為宋應昌終於準備派自己去向李彤傳令,讓後者帶著選鋒營,北上收復被加藤清正所占據的鹹鏡道,袁黃鬥誌昂揚地拱手。

然而,宋應昌的接下來的吩咐,卻讓他目瞪口呆,“你把這三份捷報都謄抄一份,然後帶二十名侍衛,親自去拜訪賊將加藤清正。替老夫問問他,是想全身而退,還是繼續留在鹹鏡道,等著老夫派兵過去將他拿下,挫骨揚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