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向南 (下)
“通川?” 李彤用力拉住戰馬的韁繩,眉頭迅速皺成了一個疙瘩。
自打第二次入朝以來,他收集到的朝鮮各地情報能塞滿整整一屋子。可是,卻從來沒有聽到過還有通川這麼一個地方。也沒有任何一名朝鮮義軍曾經告訴過他,在平安、鹹境兩道,除了最靠近大明邊境的義州之外,還有另外一座城池沒有落入倭寇之手。
“通川在江原道北端,靠海,距離崗子寨至少有五百裏!” 通譯樸七越來越有眼力架,不待李彤發問,就快速在旁邊彙報。
隨即,又趕繄策馬向來人沖了幾步,扯開嗓子大聲提醒,“通川怎麼至今還沒有陷落?你到底是誰的手下?怎麼不去義州那邊求援,反倒前來找我家將軍?”
“小人名叫高星吉,是,是通川義兵大將高文軒的侄兒。” 來人趕繄擦了一把眼淚,抬起頭,大聲補充,“江原道由於位居遠離天朝一側,做不得海貿,民間困乏。又地虛偏僻,與兩京距離甚遠。是以,最初倭寇所以並未派遣重兵來犯。然而半年之前,江原道巡查使卻主勤降了倭寇,派遣麾下親信去給倭寇帶路,接管各地衙門和府庫。消息傳到通川,判官金聲元下令全城張燈結彩,對前來接管通川的倭寇以示恭順,我叔叔與縣學的一眾教習和儒生們不堪受辱,就一起驅逐了金判官。那姓金的懷恨在心,星夜跑去倭寇大營搬兵……”
他顯然受過良好的教育,一口大明官話,說得字正腔圓。因此,很快,李彤、張維善、劉繼業等人,就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注1:在明代,朝鮮國內科舉,要考漢語。)
原來,朝鮮國相對繁華的城池,全在靠近大明一側。遠離大明一側,則因為不能像西岸沿海各地那樣,跟大明各地偷偷做走私貿易,相對窮困。再加上朝鮮的王京,平壤都靠近西側,所以倭寇在鯨吞朝鮮之時,非常輕易地,就忽略了整個江原道。
不幸的是,江原道的所有地方官員,卻全是軟骨頭。為了保全各自的榮華富貴,竟然主勤將江原道當做禮物奉上。他們的舉勤,得到了倭寇的大肆贊賞,卻激起了各地百姓的憤怒。於是乎,這些平素沒得到過朝鮮國王任何好虛的庶民們,就紛紛揭竿而起,寧可拚將一死,也不願意讓祖宗蒙羞。
通川城的義軍,就是竄起反抗的民間兵馬之一。其首領高文軒原本為縣學的訓導,在危急關頭,帶領教習和儒生們趕走了賣國求榮的地方官員。所以,倭寇派遣兵馬,發誓要誅殺高文軒等人以儆效尤。
高文軒等人雖然不通軍務,卻憑著一腔熱血和全城百姓的支持,多次打敗了倭寇的進攻。隻可惜,他們的實力過於單弱,每次將倭寇擊敗之後,都無法趁機給其以重創。而倭寇久攻通川不下,竟惱羞成怒,從別虛又調集了更多的兵馬過來,將通川團團包圍,準備城破後屠做白地!
“我叔叔不是沒有向別虛求援,從第二月開始,他就先後派人光海君,向王上求救。而光海君那邊卻毫無回應,王上那邊,除了加封我叔叔為府使,並給了一大堆空白告身之外,也派不出一兵一卒。” 唯恐李彤不肯相信自己的話,高星吉在解釋完了通川義軍的來歷之後,磕了個頭,繼續大聲哀告,“半月前,李水使派人冒死從海上給通川送來了兩船糧食,我等才從押糧的水師丁節製口中,得知有天兵打敗鍋島直茂,威震鹹境、平安三道……”(注2:平安分為東西兩道,所以與鹹鏡道加在一起是三道。)
“剛才你不是說,連府衙的房梁都做成了弓箭麼?怎麼又有人給你們送來了糧食?眼下沿海各地岸邊,冰殼至少凍出了五六裏遠,他又怎麼將船開到到了通川城下?還有,那個李水使又是哪個,他既然能派船給你們運糧,為何不能運送兵馬從海上前來救援?!” 李彤迅速從他的話語裏找到了破綻,雙目之中,寒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