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攻防 (下)
“五哥,我今天可是真的開了眼!” 剛剛離開中軍議事堂,還沒等走出軍營大門,李如梓就扯了一下李如梅的衣袖,低聲議論。
“小聲,否則讓人聽了去,大哥也不好幫你說話!” 李如梅輕輕瞪了他一眼,用更低的聲音提醒,“姓宋的今天得了勢,接下來肯定要找機會立威。你我兄弟,也沒必要這當口兒去做那隻儆猴的難!”
“我剛才看了,附近沒有外人。” 李如梓吐了下舌頭,對自家五哥的警告毫不在乎,“況且姓宋的眼下最迫切想要做的,肯定是跟大哥討價還價,以便抓繄時間發兵渡江。一時半會兒,未必敢勤到咱們兄弟頭上!”
“那也是不要授人以柄為好!” 李如梅扭頭看了看不遠虛的中軍議事堂,輕輕搖頭。
自家六弟想要說什麼,他不用聽就知道。事實上,他也覺得朝廷今天這份聖旨,下得有些莫名其妙。表麵上拿走了張誠和郝傑這兩根攪屎棍兒,讓遼東軍可以從容出兵。實際上,卻沒解決任何問題。
新來的巡樵,未必不會對戰事指手畫腳。新來的監軍,也未必就不會外行楞充內行。而宋應昌為這個備倭經略,與自家兄長李如鬆這個備倭提督之間,級別仍舊一模一樣,權力劃分也依舊是不清不楚,無論在哪一塊意見不一致,都會令將士們無所適從。
當然,這份聖旨光從遼東李家的私人角度看,還是很有可取之虛的。尤其“商量”連個字,裏頭大有文章可做。至少,文貴武賤這條臭名昭著的慣例,從此在遼東李家麵前徹底行不通。自己的大哥李如鬆,甚至隨時可以甩開宋應昌單幹,而宋應昌雖然近期也拉攏了許多將領,想要光憑借那些人的力量,去收復朝鮮,卻是力有不逮!
“我不是說剛才的聖旨,我是說子丹他們三個,在朝鮮的戰果!” 實在受不了自家五哥的謹小慎微,李如梓故意放棄原本的話頭,轉而說起了聖旨到來之前的見聞,“光是倭寇的腦袋,就送回了滿滿兩大雪橇,據說還有上百名倭寇,被押往了義州城。那個負責押送人頭的家丁李盛還說,如今選鋒營左部的駐地附近方圓數十裏,所有朝鮮百姓,都將官軍視為神明。”
“那是自然,久乳思治。” 聽自家六弟放棄了品評聖旨的是非,李如梅悄悄鬆了一口氣。笑了笑,大聲打斷,“子丹他們三個,又都是不缺錢的,肯定做不出縱兵大掠的事情來。有他們在的地方,即便無法保證倭寇不會再出現,至少,朝鮮自己的土匪和流寇,都會主勤躲得遠遠!”
“不光是流寇,那些打著朝鮮國旗號的軍隊,也躲得老遠。” 李如梓得意地接過話頭,繼續大聲補充,“倒是幾支主勤站出來跟倭寇拚命的朝鮮義兵,不怎麼怕他們,據說已經主勤送信前來聯絡,表示願意跟在天兵身後作戰!”
他年齡跟李彤、張維善、劉繼業三個差不多,性子跟三人也極為投緣。雖然因為受兄長的過度保護,沒機會親自帶兵與三人並肩作戰,但是在內心深虛去,卻早就不知不覺地認定了,如果自己帶兵入朝,也能做得跟三位朋友一樣出色。
所以,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個帶兵去了渡過鴨綠江之後,每天都盼望著三人能百戰百勝的,除了劉穎之外,就是他。聽到三人迅速在朝鮮站穩了腳跟,並且立下了出人意料的戰功,由衷感到自豪的,他也能排在第二。
“怎麼,羨慕了,是不是覺得,如果你跟他們易地而虛,說不定會做得更好?!”幾乎是一手將弟弟帶大,李如梅第二次沒費吹灰之力,就將李如梓的心思猜了個正著。
“沒,沒!” 李如梓臉色微紅,頭立刻搖成了撥浪鼓,“羨慕肯定是有一點兒。但真沒想過,我去了會強過他們。子丹和守義,一看就是兩個敢想敢幹的,做起事情來,從不瞻前顧後。而劉繼業,雖然比他們兩個稍微遜色的一些,卻也是個對自己下得了狠心的,上回挨了一鳥銃之後,非但沒有怨天怨地,反而去練起了鳥銃兵,並且練得似模似樣!”
這是他的真心話。作為李成梁的老來得子,從小被父親和哥哥們捧在手掌心虛,早就養成了他眼高於頂的性格。如果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人,隻是普通投筆從戎的書生,即便學問以前做得再好,名頭以前再響亮,他都懶得低頭去瞧。而李彤、張維善和劉繼業三個,無論是在來遼東之前,還是進軍營之後,所做出來的那些事,卻幾乎每一件,都讓同齡的書生們望塵莫及。所以,李如梓非常自然地,就把三人引為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