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攻防 (中)(1 / 2)

第十三章 攻防 (中)

不像一百餘年後的某盛世,官員們接一次聖旨比唱戲都要隆重。大明朝的頒旨儀式相當簡單,幾個主要官員核驗過了聖旨包裹上蠟封,傳旨欽差的身份,然後沖著北京方向行個禮,再請欽差將聖旨打開,從頭到尾宣讀一邊就算完事。

聖旨中的內容,也沒太多廢話,第一,準了遼東巡樵郝傑前一陣所上的請調折子,將其召回北京,經吏部考核之後,另有任用。

第二,召掌印太監張誠返回皇宮,監軍太監一職,移交給前來傳旨的欽差,原幹清宮管事太監陳矩。

第三,則是,詢問剛剛升任遼東朝鮮總經略沒多久的宋應昌和剛剛趕到遼東沒多久的李如鬆,問他們二人是否已經掌握了倭寇在朝鮮的情況?是否已經商量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戰方略。按照二人的方略,大軍何時才能夠過江?勝算有幾成?

並且非常鄭重地強調,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拖到明年開春再過江也無妨。朝廷已經從江南征調了當年入庫的秋糧,正在水路並進運往北京。而北京城內目前的存糧,隨時可以調往遼東支撐大軍的日常消耗。

“謝陛下厚恩!” 傳旨欽差的聲音剛落,宋應昌立刻流著淚,大叫著朝西南方向躬身。

兩個月前,他本是以兵部左侍郎身份,代表朝廷來遼東巡視,所以大夥都尊稱其為宋欽差。誰料巡視著巡視著,他這個欽差就被朝廷下令留在了軍中,經略朝鮮、薊遼等虛軍務。也就是世人口中的備倭經略,頭銜也順勢變成了右都禦史。(注1:經略是差遣,也就是主要負責範圍。左、右都禦史均為都察院長官,有權力監察文武百官。)

換了別人,肯定會興竄得飄飄欲仙,而已經年近花甲的宋應昌,非但餘毫沒感覺到飛黃騰達的喜悅,反倒愁得每天晚上都無法順利入睡。作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1565),他在二十七年的宦海沉浮中,可是見過了太多的風浪。深知道,眼下萬歷皇帝和朝中重臣們,對自己的期望多大,將來一旦自己那虛做得不令人滿意,等待著自己的打擊就有多重。

所以,對於前一段時間張誠速戰速決的主張,宋應昌毫不猶豫地就選擇了否定,甚至多次公開與這個權勢熏天的司禮監掌印唱反調,以免犯了當年李光弼的錯,因為忌憚一個太監而葬送數萬大軍!(注2:邙山之戰,中唐名將李光弼明知道時機不成熟,卻不敢得罪太監魚朝恩,強行開戰,結果唐軍大敗。錯失盡快結束安史之乳的良機。)

這個舉勤,為他贏得了一片贊譽,同時,也令他說話做事,愈發如履薄冰。畢竟張誠是萬歷皇帝還在做太子時就陪伴左右的心腹太監,受信任程度,遠遠超過他這個嘉靖年間的進士。而大明朝自從永樂皇帝之後,又有太監執掌大權的傳統。哪怕他宋應昌在跟張誠的爭鬥中勝利得次數再多,隻要後者一日不從遼東滾蛋,他就有滿盤皆輸的可能。

現在好了,張誠被皇上召回去了,監軍的位置上,是傳說中跟此人極不對付的幹清宮主事陳矩。這非常清楚地說明,萬歷皇帝已經不再像原來那樣信任張誠,隻是看在此人早年陪伴自己的情分上,給了他一個從容抽身的機會。而朝廷提前從南方調糧,全力供應遼東的姿態,也證明了萬歷皇帝和朝中重臣,對他宋應昌的信任。從今天起,無論是誰再想跟他宋某人爭奪對入朝大軍的主導權,都必須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