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天,朱翊鈞不想再心軟下去了。張鯨某些行為的精準程度,已讓自小就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他,深深地感覺到了威脅。而張誠喜歡結交朝臣的行為,讓他很容易就想起了當年的太監馮保。如果朝臣中再出一個張居正……
“如果再出一個張居正,也好,至少朕不會累到幾欲吐血!” 想到張居正在世時的國庫充盈,四海升平,他又忍不住在心中悄悄感慨。
當年他急於清算張居正,一方麵是聽信了某些“賢良”的蠱惑,另外一方麵,則是想要展示自己作為帝王的威嚴。如今,展示也展示得不耐煩了,賢良們也相繼都現出了原型,朝中再出現一個張居正,倒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正所謂,時移,事易。
十年前的他,絕對駕馭不了一個像張居正那樣的能臣。稍不謹慎,就可能變成漢獻帝第二。而到現在的他,卻已經強大到足以把握全局,朝堂上冒出一個張居正來,隻會讓他如魚得水,而不會導致大權旁落。
隻可惜,如今朝堂之中,從上數到下,竟再也找不到一個類似張居正的人才。趙誌皋貪權,且喜歡沽名賣直。張位果於自用,卻眼高於頂。沈一貫八麵玲瓏,卻喜歡結黨營私……,其餘諸人,如顧憲成,高攀龍等人,更是誇誇其談之輩,個個不堪大用。
唯獨丁擾在家的王錫爵,無論學問還是才幹,都與當年的張居正,隱約有幾分相似之虛。隻可惜,此人治家無方,子侄輩居然跟倭寇狼狽為奸,並且被人抓了個正著!雖然王錫爵已經多次上表自辯,說那個勾結倭寇的王家,與他沒餘毫關係。可南北兩京那麼多人都看著,自己這個皇帝總得先將事情查個清楚,不能由著王錫爵自說自話。
人的思維一發散,就很難輕易收回。想到王錫爵被言官彈劾縱容家人勾結倭寇,萬歷皇帝朱翊鈞就想起揭穿了倭寇圖謀,力保八卦洲存糧不失的有功之士。最起初,根據南京那邊各級官員的彙報,他本以為首功應該歸於守備衙門和南京府。誰料後來收到鐵桿心腹王重樓的密信,他才知道打碎了噲險圖謀的功臣另有其人。而南京府和南京守備衙門裏頭那些官員,吃相也不算太難看。多多少少,把功勞分給了真正的功臣一些,讓他這個皇帝,也不至於過於難堪。
“大明官場,真的就這麼不堪麼,讓他們不報任何被公平對待的指望?竟直接去遼東投了軍?” 想到二人名字最近又出現在了遼東那邊的請功折子上,萬歷皇帝朱翊鈞,就再度忍不住拍案嘆氣。
接到王重樓的密報,並且著錦衣衛暗中核實之後,他的確有過想要替有功之臣主持公道的念頭。卻沒想到,不等他將心中想法付諸實施,就又得知了兩個年輕人居然負氣出走的消息。如此不知道輕重的作為,豈能公然鼓勵?!所以惋惜歸惋惜,他卻隻能暫且放下破格提拔兩個年輕人的想法,把心思向倭寇問罪方麵來。直到前幾天,忽然收到了欽差宋應昌派人快馬送來的奏折和大明高祖皇帝賜予朝鮮國王的金印。
”有本事的人,到哪都不會埋沒,哪怕投筆從戎去了遼東。“ 想到折子上關於李彤和張維善二人的功績描述,萬歷皇帝朱翊鈞心中的感慨,迅速又變成了贊賞。先前他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沒有對兩個年青人論功行賞。這次,二人的棱角磨也磨過了,又在遼東腕穎而出,怎麼著也該給一些甜頭嚐嚐。好讓天下有才之士都明白, 隻要他們肯真心替國家做事,大明不會堵塞他們的出頭之路。哪怕一時被地方官吏耽誤了前程,自己這個皇帝知道後,也會加倍給予補償!
”皇上,啟稟皇上,遼東,遼東那邊送來加急密報!”正想著,該如何論功行賞,才更有利於當前時局,才能鼓舞更多的才俊爭相效仿,宮門忽然被人推開,剛剛受到他賞識的太監孫暹,連滾帶爬的闖了進來,雙手捧上一個紅皮信封,“欽差宋應昌與司禮監張掌印言語上起了沖突,僵持不下。選鋒營左部千總李彤和副千總張維善主勤請纓,率領五百新兵殺過了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