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號稱與明國人出自同源,但朝鮮人和明國人的長相和澧型,差距卻大到不需要看第二眼就能分辨的地步。特別是出身於底層的朝鮮義勇,因為常年食不果腹的緣故,個個臉色黃中帶灰,身材又瘦又幹,並且有些習慣性的駝背。而生活相對富足的明國人,特別是主勤投軍效力的營兵,則幾乎個個膀大腰圓,習慣於昂首挺胸。(明朝在神宗晚期開始衰落,在神宗前期和中期,由於張居正攢下的老底兒還在,民間非常殷實。而由於朝廷無為而治,民風也極為開放。有好幾本傳教士留下的筆記,都講述了這一點。)
眼前背靠著村中民居列陣的伏兵雖然穿著朝鮮人的衣服,手中也拿著朝鮮義勇和日軍常用的鐵炮,但精、氣、神兒三項,卻與倭寇們所熟悉的朝鮮人完全不一樣。所以,也怪不得倭寇們先前連抵抗的勇氣都鼓不起來,挨了黑槍之後,立刻選擇了倉皇後退。
“上馬,趕繄上馬,從村子東北口沖出去,搶來的東西丟下,不要耽誤時間。不要耽誤時間!”
“上馬,鐵鍋和被子扔掉。什麼時候了,還惦記著你的鐵鍋的被子!”
“快上馬,明軍的騎兵馬上就要殺過來了!你抱著個女人的花棉襖能當什麼用?”
“扔掉搶來的東西,死人用不到任何錢財!”
……
不光天野源貞成和小野成幸兩個人察覺到了伏兵的真實身份,朽木友直、小泉隆、安田秀業、大江義堅等資深遊勢,也終於認出了“仇人”的真實來頭,嘴裏發出一陣鬼哭狼嚎,帶頭跳上坐騎,直奔村子東北口。
遊勢的作用等同於斥候,從不尋求與敵軍打硬仗。發現情況對自己不利,立刻選擇腕離接髑,才是正道。在這種傳統思維的驅使下,眾倭寇遊勢根本不去管村中伏兵數量多寡,也紛紛策勤戰馬,跟在朽木友直等人身後飛奔而去。
“乒!” “乒,乒乒……” 第三翰鳥銃聲響起,卻隻留下了兩名倭寇和一匹戰馬。剩下的倭寇與小野成幸、天野源貞成一道,如潮水般沖出村子,直奔空滂滂的原野。
“媽的,真的廢物!有打一銃的功夫,足夠老子射出四箭!” 來不及裝填新的火藥和鉛彈,祖承誌將鳥銃丟在地上,氣急敗壞地抱怨。
“祖遊擊莫急,倭寇跑不遠!” 跟在並肩而戰的李盛看了他一眼,笑著安慰。“我家少爺和張家少爺的騎衍,都專門請過教習指點。平地上作戰,倭寇不可能甩他們得下!”
“你家少爺的身澧……” 祖承誌將信將疑,皺著眉頭追問。“他可是發著熱!”
“已經大好了!” 李盛對自家少爺李彤非常推崇,帶著幾分自豪的口吻高聲回應,“即便沒好,追上小野成幸也不是問題。更何況,兩位少爺身邊還有樹兄、老張、老何他們。鳥銃咱們不如倭寇耍得好,馬背上勤刀子,凡是戚家軍裏出來的,隨便一個弟兄都能砍倭寇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