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謝謝。”李蘇蘇低著頭,聲音像蚊子一樣,小小的,淹沒在熱鬧的人群中,但卻沒有逃過孟晚的耳朵。
“應該謝謝生產糧食的人,和做這頓飯的人,而不是謝我。”
孟晚比了一個一,“這是第一堂課,心懷感激的享受食物,而不要抱著愧疚的心態去吃,食物也會傷心的。”
說是第一堂課,卻完全沒有說教的氛圍。
李蘇蘇點了點頭,眉眼彎彎的,不再為難的看著碗裏的肉,拿著就吃了起來。
熱鬧的長桌上,兩個人默默的解決了自己的晚餐。
吃得差不多後,年輕人到底利索,很快收拾好了碗筷和殘局,老一輩的想插手,被年輕人一言一句就給忽悠了過去。
孟晚自小十指不沾陽春水,但主打一個入鄉隨俗,沒有半點大小姐應有的嬌氣,幹起活來反而很是利索,絲毫不像沒有幹過家務活的人。
洗塵宴結束,一群人也就跟著村民回了分配好的村民住宅。
李蘇蘇被孟晚牽著,背上還背著孟晚的小書包。李蘇蘇是奶奶帶大的,步履蹣跚的走在她們身後。
她能感受到自家孫女很喜歡這個老師,吃飯的時候她沒和自家孫女坐一起,卻是一直有在關注她。難得見她這麼開心,李奶奶也很欣慰。
“李奶奶,接下來三個月就打擾您了。”
三人走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並排了。兩人一人一邊站在李奶奶身旁,配合著她的腳步。
周圍還有其他同路的人,沒有路燈的小道隻有手電筒發的白光和手機自帶的手電筒,卻依舊將小路照的亮堂。
“哪有什麼打擾,我們蘇蘇才是要拜托你。這孩子上課很認真的,王老師布置的作業每回都是優,考試也總是能那滿分,平日學習也很用心。”
說到自家孫女,李奶奶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我和他父母說好了,等蘇蘇到了上高中的年齡,就領她去城市裏上學,在我這裏,可沒有什麼女孩子不能上學的道理。”
李蘇蘇聽著,沒有說話。她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她努力學習,也是為了能走出大山,拿到好學曆,掙錢接奶奶去城市裏享福。
她知道的,這個世界上,唯一無條件會對她好的,隻有奶奶了。
孟晚順著話問著,沒一會,就將村裏大致的情況都摸了個遍。
這裏每家每戶基本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配置,少部分居民家會把女人留在家裏照顧小孩,男人則到外麵賺錢,留在村裏的年輕男子,基本都是身上帶點殘疾的,平日就是負責種種菜拿到集市上賣。
村子裏往年也有大學生來這裏做支教,但都是待一個月就走,像他們待小半年的,反而少見。
聽說是村長和政府溝通的結果,如果這次效果不錯,以後會定期派老師過來教學生,還會投入新的教育資源和修路資金,到時候,家鄉發展起來,對後代,那都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全村人都如此重視這一次助教團隊。
他們想法單純,隻覺得隻有走出大山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