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3 / 3)

文橫嶽、許蔚以及太原十萬軍民對大越的忠心義膽,這是誰都沒有辦法質疑的。

這時候總不會有人站出來,說文橫嶽、許蔚以及錢擇瑞等人曾抗旨不獻太原,是心存異誌吧?

太原軍民經歷如此嚴峻而殘酷的考驗,卻能不改其誌;而在經歷如此嚴峻及殘酷的考驗之後,他們對大越的赤誠之心也會變得更加的堅定。

要不然,他們之前付出那麼大的犧牲,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這一點上,錢尚端、張辛等景王府嫡係,甚至都是遠遠不如的。

景王趙湍唯有在許尉、文橫嶽、錢擇瑞等人率領太原軍民前往襄賜開衙設府,他登基之後的帝位才會真正的穩固起來。

徐懷的建議,自然不是鄭懷忠、高純年、周鶴、高峻賜等人所想,但這層窗戶紙捅開來,他們也都意識到隻能支持此議。

他們很快就轉過神來,一並勸景王速召文橫嶽,出任宣武軍都統製,並將太原守軍悉數編入宣武軍,以為襄賜拱衛。

徐懷接下來又建議景王召楊祁業、鄭晉卿、高易、顧明海等人編入宣武軍為將。

這些人都出身將門,乃是楊麟、鄭懷忠、高峻賜、顧繼遷等統兵將帥的子侄,用他們為宣武軍將,一方麵確保楊鄭高顧等軍頭級人數在襄賜,在大元帥府、在景王趙湍身邊擁有直接的影響力,保證景王趙湍與這些軍頭級人數私下的聯絡感情,另一方麵也可以說是以這些人為質。

當然,楊祁業、鄭晉卿、顧明海等人也是將門後起之秀,能協助文橫嶽、張辛、鄧珪更好的統領宣武軍,更好的組織襄賜及南賜地區的防禦。

這一點,鄭高顧楊等人也不會拒絕,甚至樂意派更多的子侄到景王身邊任事,也有助大越收復疆域之後,鞏固各家在大越的權勢。

至於襄賜北麵的防禦,其實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桐柏山及以東包括信賜在內的光州地區,這一地區不僅控製著南賜盆地的東側門戶,還控製淮河上遊,保持與淮南地區的聯係。

徐懷功勛卓著,特別是為景王鞍前馬後,功績最著,鄭懷忠等人也無法再昏製他,建議將楚山縣並入光州,正式設立楚山行營,以徐懷出任楚山行營兵馬都總管兼知光州;在楚山行營之下,重新編設天雄軍,以徐懷出任天雄軍都統製。

與天雄軍禁軍編製不同,行營是作戰機構,掌握某一方麵的兵馬調度及作戰權柄,可以節製、統領一廂、數廂乃至數軍兵馬以及地方廂軍、鄉兵。

徐懷出領天雄軍都統製,這掌握天雄軍的將權。

他同時出任楚山行營兵馬都總管,則是掌握淮水上遊防線的帥權;兼知光州,則同時還掌握地方軍政權柄。

雖說地盤比陜西小了不是一點半點,但從此往後至少從大義名份上,徐懷則已經從軍侯晉級到節帥了。

而在南賜盆地的北麵,鄭高等人則建議以楊麟為大將,整合蔡州軍以及從京畿往南突圍出來的劉衍、解忠、顧琮等部殘兵,組建蔡州行營,重建驍勝軍,守禦蔡州、許州。

而對於契丹殘族,大家也主張應蕭林石的請求,允許他們借道關中,舉族遷往秦州(天水)。

石海、烏撒魯等契丹將領,還是不願意拿已經屈指可數的契丹丁壯,為大越賣命,去對抗兵鋒一時無兩的赤扈鐵騎。

秦州遠在陜西西部,在六盤山、秦嶺之外,他們舉族遷往秦州,契丹殘部可以暫時遠避戰事,休養生息。

景王趙湍以及鄭懷忠等人同意蕭林石的請求,一方麵是徐懷奔襲太原,蕭林石不僅正式表明他們與赤扈人敵對的立場,還直接使蕭燕菡、陳子簫等人統領天雄軍俘卒參與作戰,事後也表示願意將天雄軍俘卒都交出來,甚至答應捐出此時各部繄張的萬餘匹戰馬;另一方麵,鄭懷忠、高峻賜接下來還從邊州抽調更多的精銳兵馬補充到東線來,在六盤山、秦嶺以西,就需要有一支軍事力量,確保黨項人不會犯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