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2 / 3)

京西北路製置使司、轉運使司以及洛賜府衙,與河洛行營沒有必要再重疊設製。眾人都主張鄭懷忠兼領河洛行營兵馬都總管及洛賜知府等職,全權掌握河洛地區的軍政事務。

汴梁未陷之前,周鶴權位最重,同時他也是河東、陜西、京西文臣之首,名望在其他官員之上,理應由他追隨景王趙湍前往襄賜出任大元帥府長史一職,總覽政務;朱沆、錢尚端以及高純年、許蔚等人作為從事中郎,協助周鶴署理政務。

元帥府司馬相當樞密使,總覽軍政,景王趙湍則主張由蔡州防禦使胡楷擔任,王番、劉致遠、顧繼安等人擔任軍谘祭酒,協助胡楷署軍政。

喬繼恩出任內府典事,總攬景王趙湍起居事宜。

錢擇瑞、馬思靜、鍾應秋等人出任主簿、記室參軍事等職,負責起草、頒傳令諭等事務。

大元帥府的設立,離不開荊湖等路將吏及勢力的支持,諸曹參軍事等職屬,當然也需要留出足夠多的名額,不能他們這邊全占了。

大越立朝之初,天下分設十五路,潼關以西、秦嶺以北與黨項接壤之間,統轄於陜西路;之後為便於邊事,才以轉運、經略等事將陜西分設五路。

陜西即將成為大越最為核心、同時也將是規模最大的戰區之一,已經不適宜搞什麼分權製衡。

為便於抵禦赤扈人,眾人決定五路重歸於一,高峻賜兼領陜西行營兵馬都總管、陜西經略安樵使,主持陜西軍政及防務。

顧繼遷兼領耳西行營兵馬副都總管、陜西經略安樵副使,主要負責原鄜延路所轄的防區。

而陜西地域廣闊,轄領二十五州(府),吳文澈出任陜西轉運使,總覽陜西財賦、糧秣、丁戶等事;提點刑獄及提舉常平倉等事,則並入陜西轉運使司總轄。

當然,為平衡鄭懷忠與高峻賜,平衡河洛與陜西行營之間的關係,眾人也決定將包括潼關在內,渭水東南部地區以及秦嶺東段的商州地區,劃歸河洛行營。

當然,景王趙湍前往襄賜開衙設府,並非周鶴、朱沆、錢尚端、高純年、許蔚、劉致遠、顧繼安、喬繼恩、錢擇瑞、馬思靜、鍾應秋等人隨行,以及胡楷、王番等人在蔡州、襄賜接應就可以了。

景王趙湍需要有一支龐大而精銳的兵馬拱衛、護駕。

也隻有如此,才能震懾地方勢力鹹服,才能令荊湖、江淮、川蜀等地監司及地方勢力景從。

而景王趙湍前往襄賜開衙設府,也必然將成為赤扈人重點打擊的目標,拱衛襄賜及南賜盆地的防線建設,也必須現在就充分考慮。

要不然,赤扈人派出一萬精銳騎兵,直接兵臨襄賜城下,他們還玩什麼?

目前張辛、鄧珪所領的宣武軍第一、第二廂,乃是景王趙湍自赴鞏縣主持防禦之後,在守陵軍基礎之上重編的嫡係,無論是防禦鞏縣,還是渡河北上、增援沁水、東進澤州,都證明有一戰之力。

然而宣武軍規模太小,汰弱留強,勉強有六千精銳可用,作為拱衛兵馬,是遠遠不夠的。

此時汴梁已陷,京畿以南除了楚山大營之外,僅有胡楷在蔡州所組織、楊麟作為統兵官的蔡州軍,總計僅有一萬三千餘眾,也遠遠無法支撐襄賜北麵的防線。

鄭懷忠、高峻賜、周鶴、高純年等人主張繼續從西軍抽調精兵強將,護隨景王南下;畢竟西軍在與黨項人接壤的邊州,還部署大量的兵馬守禦,並沒有完全抽出。

徐懷之前都沒有表達什麼意見,此時朗聲說道:

“許府君、文將軍率十萬軍民守禦太原,形銷骨立而不墜其誌,其心之誠,日月可鑒,而太原軍民,也乃大越最為赤誠之軍民,臣徐懷鬥膽請殿下召文將軍速歸蒲阪委以重任,統領拱衛兵馬,護衛殿下前往襄賜!太原軍民亦應遷往襄賜安置,為殿下定鼎禦虜之資!”

雖說徐懷抵達蒲阪後,趙範也同車而乘,他都沒有機會跟錢尚端私下通氣,但他這話一出,錢尚端、許蔚、劉致遠以及朱沆等人都紛紛建議景王將文橫嶽召來蒲阪、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