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瑣發育才是王道,
有句話說出頭的櫞子先爛,還有句話叫木秀才林則風必摧之,其實細讀史書,就晉國滅亡的曆史來說,並不僅僅是三家分晉,曾經晉國是有十一大家族,輪值六卿,輪流執政。
但後來十一大家族不斷內鬥,從十一大家族到八大家族,再到六大家族,再到四大家族,再到三家分晉,晉國滅亡。
而細品晉國諸大家族內鬥史,每次失敗者往往是最強的家族,”
“而晉國史,其實也就是另一部戰國史,進入戰國時代後,大爭之世,合縱連橫,”
“智氏家族的滅亡,因其不仁,他表現的太過強勢,先滅了中氏範氏,又要滅趙家,其咄咄逼人的野心,昭然若揭,
韓魏都不傻,誰都知道趙氏被滅後,下一步肯定就輪到他們了,所以他們才會在最後關關反水。”
“如果智氏當家人能夠不那麼強勢,在滅掉中氏範氏後靜待時機,等到有足夠的正當理由後再出兵,那情況可能又不一樣,
智瑤太心急,太強勢,所以最後滅亡的反而是智家。
所以在鬥爭中,仁義道德其實很重要,各方博弈中時機把握也極重要,”
通鑒開篇選的三家分晉,
砸缸的小夥伴還是很厲害的,這不僅是說三家分晉禮崩樂壞,智氏不仁,其實也是在講當年做大哥的周天子失禮,
周天子雖是名義上的天下宗主,可實力已經遠遠落後於地方諸侯。
但因為有禮法約束,所以諸侯們才沒法直接憑實力滅了周朝,取而代之。
晉國三家大夫欺淩蔑視晉國國君,瓜分了晉國,這個時候做為天子的周王,就應當舉起禮義大旗,號召諸侯討伐韓趙魏這晉國三卿。
可周天子不僅沒派兵征討,反而對他們加封賜爵,讓他們列位於諸侯國君之中,
這樣做使的周王朝僅有的一點名份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棄,周朝先王的禮教到此喪失幹淨,
周王朝最後的一點統治根基也就崩了。
禮崩樂壞,故而天下大亂。
“殿下,智氏不仁,周王失禮,而引申到家庭當中,仁與禮也是很重要的,要維護一家之主的權威,靠的就是禮,是仁,是綱紀綸常。
比如一個家庭,父母年邁老弱了,兒子們長大成人,有人讀書做了官,有人經商賺了錢,有人在家守業耕田,
如果這當官的兒子覺得自己出息了,就瞧不起老病的父親,看不起種田的兄長,輕視做生意賺錢的弟弟,
那這家庭就會亂,
可實際上一個家庭能夠興盛,是共同的付出努力,是相互的理解幫助,就比如沒有父母的辛苦勞作,又如何養育兒女們長大,沒有兄弟種地、經商,那官員又如何能夠讀書、科舉、做官呢?”
“如果大家都算計著自己的小算盤,家庭成員各自為戰,隻想著個人、小家利益,那麼家族就會失去凝聚力,就會分崩離兮。”
······
從曆史講到政治,從政治講到家族,
武懷玉這一講講了一個多時辰,
李世民聽的很認真,他發現武懷玉講的,比他自己看通鑒得到的更多,
特別是講博弈,更講仁和禮,
仁和禮在武懷玉的口中變的那麼直觀,而不再是那麼虛幻的東西。
“懷玉啊,你這課講的太好了,伱的通鑒編的好,但這課講的更深入,更通俗易懂,好,太好了。”
李世民讚不絕口,“承乾,你應當也很有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