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篇賦,近百首詩,全都是為了給他送行。

一個武將家的孩子,一夜之間名聲大噪,不但成了京城學子們的榜樣,很快還會被天下文人所知曉,甚至還有可能要青史留名。

如此盛名,已經遠遠蓋過了太子和幾位皇子,倘若此次出征再立了軍功,世人對他的讚譽會更加崇高。

這種人將來若要造反,拉攏人心還不是易如反掌。

那都不能叫一呼百應,而是千應,萬應!

這種情景,光是想想都覺得可怕。

所以,這件事的背後,是杜關山在作妖,還是韓效古在作妖?

亦或者,是他們兩個在聯手作妖?

嘉和帝的目光陰沉沉地從杜關山身上掃過,對江瀲吩咐道:“去把韓效古給朕請過來,朕要親自問他。”

一個“請”字說得咬牙切齒,仿佛韓效古的肉就在他嘴裏。

江瀲俯身應是,立刻出了太和殿,去南山書院“請”韓效古。

等韓效古來的時間,嘉和帝詢問了兵部戶部籌備兵馬糧草的進程,又和太常寺卿商議發兵前祭軍神的相關事宜。

杜關山作為此次出征的元帥,嘉和帝卻全程沒有向他提問,也沒有征求他的意見。

明眼人都看出來,皇上生氣了。

雖然杜關山時常惹皇上生氣,但這次性質不一樣。

皇上不希望看到杜關山的兒子太過優秀。

要說杜關山這回還挺冤的,明明是韓效古搞出來的名堂,卻無端連累到他被皇上猜忌,偏偏還趕在出征的這個節骨眼兒上。

皇上還能放心地讓杜關山去邊關嗎?

杜關山也很鬱悶,在心裏把韓效古罵了八百遍,暗暗發誓等下見了韓效古,非要拔光他的胡子不可。

大約兩炷香的時間,效古先生被江瀲帶進了太和殿。

為了趕時間,江瀲沒給他準備馬車,就用自己的馬馱著他,一路快馬加鞭趕回來的。

天這麼冷,風這麼大,效古先生凍得鼻尖發紅,四肢發麻,到了殿上顫顫巍巍跪下行禮:“草民叩見陛下!”

嘉和帝沒叫他起來,目光沉沉打量他:“你這個草民,可是幹了很多草民不該幹的事呀!”

明顯不悅的語氣讓文武百官全都屏住了呼吸。

效古先生卻渾然未覺,恭敬道:“謝陛下誇獎,草民不敢當。”

誇獎?

眾人都瞪大眼睛看他,他哪隻耳朵聽出這是誇獎?

嘉和帝也給氣笑了,索性不和他打啞謎,直接問道:“有人彈劾你為師不尊,教壞學生,敗壞書院的風氣,你可知罪?”

“草民不知。”效古先生一本正經道,“陛下不要聽那些眼皮子淺的人胡說八道,草民此舉是為了增進學生們的同窗情誼,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們的報國熱情,陶冶學生們的高尚情操,並且通過實踐來告訴他們,好的文章是發自心靈的真情實感,而不是靠華麗辭藻堆積出的空洞之談。”

“……”

滿殿的官員都聽得目瞪口呆。

不愧是做學問的,這嘴皮子,這臉皮子,這腦瓜子,這,這也太能扯了吧?

這就是大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