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匈奴之患(1 / 3)

戀上你看書網 WWW.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漢列侯最新章節!

武嬰齊望著天邊的白雲,暗暗算計接下來的日子,再過兩個月開拓團就要離開河湟穀地返回長安,想到溫暖的家心踏實多了,八百多個日夜經曆高原風雪的考驗,嚴酷的生存環境,強烈的日照量,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高原反應。

河湟穀地的生活異常單調苦悶,除了望不到天邊的大草原,遍地的牛羊以外一無所有,五萬多名漢人開拓團散居在高原的合流邊緣,聚落而居種植莊稼。

高原的莊稼很特別,類似小麥的野生穀物是唯一的糧食,曹時給這個穀物取名青稞,青海之上神秘的高原糧食。

七月下旬是青稞的收獲季節,漢民們背著鐮刀在定居點的田埂間收割糧食。

“張叔辛苦了。”

“不辛苦,還有二十畝地收完了,今年的就可以休息了。”

青稞畝產量很低,羌人不會種植青稞,畝產量常年維持在一石左右,漢人來到高原發現青稞,沿著湟水與河水(黃河)邊建立定居點種植青稞,最初青稞的產量隻有不到二石,到今年秋天有望突破三石,雖然比不上長安城的粟米有五石收成,可是把這份成績放在苦寒的高原上絕對驚人無比。

河湟穀地雖然隻是高原的一段,但是仍然是幅員遼闊地廣人稀的好地方,羌人不喜歡定居在一地長期居住,羌人部落過著逐水草而遷的傳統放牧生活,河邊最肥沃的土地全部讓給漢人耕作,造成漢人拚命擴張耕地麵積,四處出現缺少勞動力的難題,以至於每個漢人需要照看一頃耕地,一家五口至少要種3頃田。

人少地多也是青稞產量低的眾多原因之一。即便河湟穀地的青稞畝產量突破三石,折算過來也就180市斤,距離理想中的高產還有很大的距離。

武嬰齊自己有一頃半耕地。像他這樣沒成家的光杆司令都要多額外多種田,開拓團裏部分高低貴賤都得服從紀律下田耕地。每年開拓團吃的糧食就來自地裏收來的青稞,自給自足不要長安一粒糧是開拓團的宗旨。

曹時曾經告訴他們,販鹽,販馬,販牛羊賺的錢是另外計算,目的是培養漢民在高原上堅韌不拔的品質,來錢快的暴利產業不能讓漢人永遠紮根在河湟穀地,隻有自給自足耕作放牧在高原上才能永遠紮下根。從此讓河湟之地乃至整個高原都屬於漢家。

冬天的風雪嚴寒,夏日的酷暑強光令人難耐,秋收的時節每個漢人都趕著收糧食,下個月是曬糧的好時機,過了這個門檻就要迎來入冬的風雪,秋天的大豆也要趕在大雪來臨前種下地,羌人訓練的犛牛可以拉動曲轅犁,澆水施肥整飭土地,打穀曬糧儲備秸稈做牲畜飼料,要忙的事情可不算少。

高原上。漢人恢複幾千年前的傳統,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

每戶漢人都要放養幾百頭牛羊,犛牛糞是冬天主要的取暖燃料。搜集一年的犛牛糞就為了冬天燒火做飯使用,犛牛毛是製作氈布的重要原料,氈帳、氈帽、氈袍、氈靴幾乎羌人的所有衣料都來自氈布所做,天下酷暑的季節也隻能穿氈袍。

但是這樣的日子很快結束了,漢人從高原夏帶來輕便透氣的麻布,一匹麻布還一匹氈布的價格令人滿意,羌人非常喜歡涼爽的麻布衣裳,還有更昂貴的絲帛錦緞售賣,一匹便宜的絲帛需要三匹氈布交換。稍貴的四匹氈布,最好精美的綢緞一匹需要二十匹最好的氈布。隻有羌人王才用的起。

武嬰齊抬起頭看到熟悉的身影飛馳而來,吆喝道:“格日布。你怎麼來了?你家的青稞都收了沒?”

“我阿爸正在收呢!阿武,我有個消息告訴你,北邊山下的匈奴人派使者到我們青唐見了我們的大王,許諾讓我們大王做萬騎長,送給王太子一位美麗的匈奴貴女,雙方永結同好定下血親之盟,大王正在考慮匈奴人的要求呢。”

羌人壯漢名叫格日布,耳朵上掛著一串野獸利齒做的耳墜,脖頸和手腕纏著一圈圈複雜的手鏈,有的青色有的紅色煞是好看,羌人是古戎族的高原後裔,依然保持著古戎族的圖騰崇拜和遠古習慣,月氏人也保留著帶珠串的風俗習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