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儒家內爭起(二更5000字求訂閱!)(3 / 3)

竇嬰不想讓孔安國誤入歧途,苦勸道:“漢興以來,有名的幾個儒生皆不是純儒。他們位列九卿或封侯拜相,用的經世濟用的真本領,絕不是學問理念之間的口舌爭鬥,想讓儒家成為顯學就必須汲取了前人教訓,以儒為形。以法為質,用外儒內法的治國思想,王霸並用符合帝王思想,又可以貫徹儒家仁禮的理念。國朝長治久安方為正道!你不要以為老夫隻是隨口說說,當年我親眼見識過張蒼的治國術。那就是極其類似黃老思想的儒家治國方略。”

京師的群儒們聽的入神,長安城裏從沒有所謂的純儒,如同竇嬰以及更早時代的張蒼,陸賈。叔孫通的情況類似。

那幫儒生多是以儒家為載體,兼學並用黃老、法家、名家,甚至縱橫家、墨家等小支流派,純正的儒家基本盤踞在齊魯一帶。

竇嬰在關中儒家內的地位特殊,雖然他沒有做過儒家的首領,也沒有拿出過讓人信服的著作,但是他對儒家治學支持態度,以及提供平台的作用卻毋庸置疑。

沒有魏其侯府的平台,沒有外戚竇家的金字招牌,沒有大將軍竇嬰平吳楚齊國之亂的威望鎮壓,以蓼侯孔臧一人想撐起關中儒家的大盤無異於做夢。

雜用百家之術,儒皮法骨外儒內法,此為竇嬰非常推崇的思想,因為此法很契合漢家重刑律的思想,適當結合黃老無為之說完全可以作為新學大放異彩。

但是純儒們不配合,百家諸子也嗤之以鼻,各大學派如鴻溝般的學術分歧,絕不是簡單的糅合即可成為新學。

一百多年前,荀子曾試圖另辟蹊徑走出外儒內法的新路,結果落得一百多年裏儒家集團上下批判,幾乎被打為異類永世不得超生。

竇嬰知道這一路不好走,他也沒想過一蹴而就。

可眼下的局勢對儒家不利,對純儒更是大大的不利,他覺得有必要兵行險招,把用新學把儒家從深淵裏拉出來。

擋在麵前唯一的麻煩,就是滔滔不絕維護純儒道統利益的孔安國。

竇嬰很期待,隻要孔安國舍得放下麵子退讓一步,他就有信心說服曹時,雙方商談出弭兵罷戰的議程。

“外儒內法?魏其侯幹脆說外法內法更好,我們儒家的東西進不了你高貴的眼睛裏,你喜歡外儒內法也好外法內儒也罷,我沒興趣聽下去,恕我無禮,告辭了!”孔安國二話不說起來就走,搞的一旁坐著的儒生不知所措。

好端端的兩人還說著話,怎地就突然爭執起來,沒說兩句孔安國就非常無禮的起身離開,往日裏強調禮儀大如天的孔家嫡傳子弟,突然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許多儒生表示不能理解。

啪!

漆碗被丟在地上摔的四分五裂,竇嬰鐵青著臉罕見的破口大罵:“孔家豎子,難怪你家裏人對你不管不顧,若老夫是你爹,一定把你腿打折了,省得禍害眾生!少府曹時錯話連篇,但有一句說對了,你就是壞我儒家興旺鼎盛機會的儒賊!”

魏其侯的表現讓眾多儒生非常驚訝,雖然他並非正統的儒生出身,可他的才能和影響力卻要比所有儒生都要大,當年吳楚七國之亂裏,被先帝任命為大將軍統領大軍平叛,即使軍事才能無法和周亞夫相提並論,但人家起碼沒有瞎指揮亂鬧事。

竇嬰好歹也是飽讀兵書戰策的有識之士,曾經率領過一千人隊護衛皇帝的車仗,懂得行軍打仗暗影紮寨的常識和忌諱,平亂時對周亞夫用兵策略持百分百的支持,看似是躺著勝利取功的樣子,其實起到的作用卻是安定前方的將帥軍心,在背後為周亞夫屢次抗命向皇帝做解釋。

領過兵左過大將,當過廢太子劉榮的太子太傅,經曆官場傾軋的起起伏伏,飽嚐人情冷暖興衰之變,眼睜睜看著好友張釋之被貶出長安,至交袁盎死於刺殺,戰友丞相周亞夫冤死牢獄,對人情世故官場手段早已看的通透,以前對儒家經典有那麼點理想主義的追求,到如今也早已煙消雲散不見蹤影。

儒家爭的是治國的地位,現在爭不過三公九卿的黃老學派,將來也爭不過曹時的黃老新學,放任自流下去不出三十年時間,儒家在朝中的影響力會下降到幾近於無,到那時不用秦始皇焚百家之言藏於鹹陽宮中,儒家自然而然的會解體為一個個小流派,地位如同曾瞧不起的墨家、名家、陰陽家一般聊勝於無。

竇嬰沉思許久,作出決定:“不能讓他瞎搞!我要寫一封長信給孔家和天下知名的大儒,堅決不能任由孔安國那個混小子胡鬧下去了,再放任他瞎折騰儒家的千古基業,用不了多久儒家就真的完了!”(未 完待續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