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兩個老頭(二更4000字求訂閱)(2 / 3)

自上古部落製往下民有國野之分,閭裏內居住的叫國人,閭裏外居住的叫野人,漢製下閭裏也繼承國人製的基礎全民皆兵,裏麵存放著每個村民的刀劍弓矢等武器,在需要使用時裏正會打開武庫分發武器,片刻間就可以武裝起上百人的武裝。

最高級別的長安、雒陽武庫打開的時候,裏麵存放著包括大黃弩在內的強弩,戰車、長戟、長戈、斧鉞、長矛等各類長兵器,隻有軍隊列陣時長兵器的戰鬥力才會凸顯出來,鎖住武庫需要的時候通過虎符會符再打開的製度,保證軍隊的穩定性和地方叛亂的易彈壓,吳楚七國之亂中叛軍始終沒有靠近雒陽武庫是勝敗轉折的關鍵點,這套製度保護著大漢帝國六十年風吹雨打未安然無恙。

武庫的大門是緊鎖住的,兩個老頭也沒打算進去伸頭探腦,不用看也能猜到裏麵都是些普通軍械,別說強弩戰車之類戰略物資沒有,就是鎧甲盾牌也不可能有,無非是刀劍弓矢之類的小玩意,能傷人性命卻亂不了鄉裏,在鄉裏嚴密的管束體係下幾乎無法作為。

敢胡亂作為的遊俠、豪強刺頭到也有,但是關中境內顯然不可能存在的。

繞過武庫就是閭裏的中心區,兩邊裏牆相隔的是兩側的居民區,中間有個小小的廣場,四周有幾排房屋正在忙碌。

此時恰好是秋收後的農閑,莊子裏的男人全去賽馬場的工地裏忙活,老弱婦孺就聚在一起紡線織布,編製柳條竹篾的笸籮,搓麻繩捏麻線,大到籮筐帽子魚簍和箱子。小到漁網魚竿無所不包,隻要是日用品都可以從那裏找到蹤影。

漢初的手工業風氣非常濃鬱,許多農民選擇農閑時節幹點事賺個小錢,還有些不願意耕田的很幹脆成為純粹的手工業者,這些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有市籍的商賈,而被稱之為貨殖者的手工業從業者群體。

廣義上農、牧、漁、礦山、冶煉都屬於貨殖者。狹義到具體職業就是單指從事手工業的人,出苦力挖礦鑿石的礦工不算在內,拉纖繩扛大包的力工不算在內,隻有從事技術相關的行業的手工業者才算狹義貨殖者。

漢廷非常擔心手工業的貨殖者越來越多,再聯合從事商業的商賈敗壞農耕的傳統民風,讓百姓放棄耕作滿足於更賺錢的行業而不是耕地,於是皇帝屢次下詔勸農桑。重農抑商打壓冒頭的商業風氣。

打壓是過程很緩慢,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農民們依然會在農閑時賺外快,律法不能阻擋人們向往好生活的的衝動,隻要他們的行為不違法。僅憑幾道勸農桑詔書是沒有作用的。

“咦,你們莊子裏紡的線很特別,怎麼顏色是五顏六色的?這樣的絹帛能賣得出去嗎?”

胖胖的老頭盯著一列紡車發呆,按照道理絹帛以白色為上品。必須要在蠶育種時就要精心挑選,把那些吐絲顏色不正的全部踢出。別說五彩斑斕的蠶絲不能用,就是色差超過一定限度的白絲也不能用,色差較重的絹帛屬於劣質品,原本明明可以賣500錢一匹。有色差的最多隻能賣200錢。

紡線的小婦人頓時不樂意:“兩位長者怎麼說話呢?咱們莊裏的七彩帛被君侯親口誇獎過,隻要咱們的七彩帛色澤純正沒有質量殺哪個的差錯,織出多少匹侯府就收多少匹,價格就按照市價是絹帛來收,您說我們的絹帛能賣得出去嘛!”

“可不就是,咱們莊自打去年出了一匹七彩帛,君侯就許了南莊的織錦優先采買權,色差大的彩錦侯府也收,隻是價格要打個對折,君侯說色差點也沒關係,用的染料少一點照樣能染出色澤純正的彩色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