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安得治世法(二更6000字求訂閱!)(1 / 3)

戀上你看書網 WWW.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漢列侯最新章節!

PS: 我要哭了,上一章明明是想說,【不】代表劉陵是主角的後宮,結果關鍵時刻掉鏈子,少了個【不】字。今天依然是2更1萬字,訂閱漲的慢,烏梅心裏壓力很大,懇請書友們支持正版,支持烏梅,求訂閱!求月票!

九月裏秋高氣爽,南莊的粟米全部晾曬完畢裝進閭裏中的大倉裏,鄭老倒背著手每天都要在糧倉前溜達幾圈,這糧倉裏堆積著莊上幾百號人今年秋冬到來年春夏的口糧,每家每戶需要領糧就憑著各家的竹符計數合賬發還,這樣既提高存糧的效率還可以減少浪費。

去年的陳糧陸續拿出來,能吃的曬曬拿回去分了,不能吃的年歲煮沸和給牛當飼料吃,莊子裏的牛舍飼養著幾十頭耕牛,這是河東精選來的好牛,今年縣令帶著人讓南莊的人把自家的公牛拉出來和別家的母牛配種,雙方約定好這次的小牛歸他家,下次歸自家。

自從年初搞起了水車灌溉,南莊四圈的兩百多頃旱田搖身一變成了水澆地,早前一畝產糧頂天也就四石,憊懶些的一畝能打三石糧食,再懶惰些個連畝產三石都沒有,一家幾口人拚死拚活擺弄一百幾十畝地,落到手裏最多也就400石糧食。

因為是租種侯府的上田,芻槁稅、田稅是由侯府代為繳納,隻有口賦、算賦、獻錢等人頭稅是農民自己繳納,折算起來每家必須賣掉五石糧食來繳稅,加之秋收的季節長安糧價會陡然下降,原先一石值100錢上下,收糧的口子頂多值70錢,原先隻有五石糧食的稅收,現在要賣掉八石才夠繳稅。

這些糧食必拿出200石交給侯府作為租稅。剩下的一家幾口人使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鞋帽都要賣糧食換錢來購買,一年下來家裏的糧食也就存個十幾石左右,若是碰到些婚喪嫁娶之類躲不掉的禮儀活動,這個年就算白忙活了。

現在的情況可就好多了,秋收剛過清點糧庫裏的糧食。盤算每家的收益情況就已經全麵鋪展開來,前些日子統計出的數據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好,改成水澆地讓每家每戶的糧食產量至少提高三成,打理精細的上田增加四成左右,憊懶些的也有二成左右的糧食增幅。

粟米必須吃足水分才結得出籽粒飽滿的穗子,灌溉起到的作用不下於鐵器農具的推廣,大大提高農民的耕作效率。節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並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對於農民減輕稅賦的中亞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平均糧食產量提高三成可了不得,意味著原先地利充沛隻是打理不充分的上田畝產有三石以上,到如今可以增產到畝產四石,畝產四石的提升為五石。四石折算為漢斤是480斤,五石折算成漢斤有600斤糧食,若換算成少府新推出的市斤,打個對折也有300斤粟米。

同樣是一百多畝地。今年每家每戶平均收來500石糧食,消耗同樣的人力搭理田地。每畝產糧提高近一石,也難怪南莊的莊戶們一個個喜笑顏開,相當於每家每戶交給侯府地租以及人頭賦稅,再扣除到明年春夏的支出的口糧。每家還可以存下100石糧食,尋個時機把糧食賣出去能得來1萬錢的存款,一年之內就可以讓普通農家戶變成存款過萬錢的小康之家,簡直是西漢的“萬元戶”。

大豐收帶來的利好消息讓平陽侯府轄下的莊子沸騰起來,就連足不出戶的匈奴女人也走出屋子,抱著剛出生的娃娃在莊子裏跳舞,經過一年時間她們勉強能用日常用語交流,告訴莊裏的人說她們在匈奴每年收獲的季節要跳舞慶祝。

以前一年到頭每家存下個十幾石糧食就不容易了,種田手藝出色又勤懇能幹的莊稼漢一年可以存下二三十石口糧,還要提防著每隔七八年來一次的水旱蝗災,隻要碰上一回哪怕是最輕的受損,那至少也得把幾年的存糧削掉一半,如果運氣不好碰到大災,七八年等於什麼都沒幹。

勤懇的農民們除了努力在田間地頭拚搏,還要祈求老天爺給個麵子不要降下大災,隻需風調雨順十幾年功夫就能讓家家戶戶都過上好日子,現在的情況與往年大不相同,每家每戶一年撇下一百石存糧,種田把式精湛的莊稼漢可以存下一百五六十石糧食,就算過幾年有大災大難落下來也有信心扛得過去。

畢竟手中有糧心不慌。

鄭老倒背著手走過莊子,看到幾個莊子裏的老夥計在曬太陽,他們也是有幾級民爵的普通人,打了一輩子仗沒立多少功,臨到一大把年紀過了徭役的年歲限製,老頭們就回到莊子裏頤養天年,他們的業餘生活是得空去田間地頭轉兩圈,沒事就坐在一起聊聊開國那會兒的故事,偶爾去和鄉裏的三老說說話,日子過的到挺好。

“君侯的主意好啊!水車不僅可以提水澆地,下麵還能帶著石磨轉盤研磨穀子,家裏種了點豆子全部拿出去榨出豆油,做菜時滴上幾滴豆油調味,那飯菜別提有多香了。”

“老孫頭,你家榨豆油的那豆餅子還剩下多少?你要不用就給我分些個,我家養了幾頭大肥豬正缺可口的飼料,我拿去喂豬就挺不錯的。”

“哎你怎不早說兩天,對不住老兄弟,我家那點豆餅子全讓我那小孫子拿去到東邊的河裏養魚去了,春天那會兒侯府在河裏弄了些鐵做的網箱裏撒了不少魚苗,我那小孫子就負責照看那些魚苗,才幾個月那些魚全長成了二斤(漢斤)多重的大家夥,那些魚個頭肥大鱗片漆黑非常喜人。”

“你還別說,前幾天我去河邊溜達就碰到你家小孫子養魚,他不知道從哪逮來幾十斤蝗蟲丟到水裏去喂魚,那魚全張著嘴等在水麵上,落下來的蝗蟲一口一個吃下去,難怪才半年就長出那麼大的個頭。”

“你說侯府養那麼多魚幹嘛用?那一個個網箱把魚逐步分開怪麻煩的。到河裏直接捕撈現成的魚不的更簡單?”

這時候鄭老來咳嗽一聲,幾個老頭立馬停下嘴招呼他鄭老就坐,老頭們奉承道:“鄭老在君侯麵前也說的上幾句話,肯定知道侯府養魚的意思,您就說說這些魚打算做用?”

“你們把養魚看的太簡單了,咱們背靠渭河有取之不盡的野魚捕撈。但是上古傳下來的規矩是每年春夏必須休漁幾個月,漁夫們都曉得這是避免竭澤而漁,但是長安城那麼大,加上周圍陵邑中的豪民商賈到處都是有錢人,他們要吃魚也隻能忍上幾個月,有咱們自己飼養的魚就不一樣,一年從魚苗可以長到七八斤到十斤(漢斤)重。這一尾魚放在休漁期拿來售賣至少價值二十錢不成問題,這樣算五條魚等於一石粟米,七條魚等一頭肥羊,一百五十條魚可以換來一頭壯牛,三百條魚能買來一匹三歲口齡的耕馬。你們說東邊那條河裏有多少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