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開宣紙,朱以海蘸墨提筆,開始欽擬五軍都督府各府左右都督,以及北衙新設的十衛提督,並南衙八鎮提督,以及侍衛處、旗手處提督,一共是二十位提督。
原本南衙設四鎮,戍衛京師四麵,後來朱以海考慮了下,幹脆每鎮再一分為二,采用八千人的小鎮。
“靖國公驃騎大將軍王相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吳國公輔國大將軍吳凱為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荊國公輔國大將軍張名揚為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興國公驃騎大將軍李赤心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陳國公輔國大將軍鄭繼武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
朱以海一筆筆寫下一個個名字。
從王相到吳凱,再到張名揚都是元從勳臣,李赤心鄭繼武也是從龍極早,功勳極著。
皇帝接著又寫下阮進、鄭遵謙、劉穆、劉孔昭、張鵬翼五個名字,也都是功勳大將,拜為五軍都督府的右都督。
南北衙禁軍二十個提督,亦都是心腹元從,楊伯興、王鳴謙、阮駿、馬萬年、秦拱明、張名甲、王忠源、張晉爵、張大彪、陳鵬、張全、吳勝、王猛等。
王之仁和張名振這兩武勳之首,則一個是內閣次輔一個是內閣協辦大學士。
十都督,二十提督名字欽定。
兵部尚書沈猶龍又請皇帝把禦營諸鎮欽選上調空下的缺補上,朱以海直接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小本子,紅皮小本本。
這是他穿越以來,一直隨身攜帶的兩個本子之一,紅黑兩本,紅本記功,黑本記過。
紅本上排名越前,自然也是從龍越早的,每個名字後麵,都還有一些記錄,都是他們立功後皇帝一筆筆記上的。
朱以海直接當著一眾大臣麵,在那裏翻看了會,然後從裏麵挑選了一些補上了禦營各鎮提督、副提督、總兵的缺。
大臣們看皇帝欽點的這些名字,心中都有數。
甚至有幾位大臣,對那小紅本也不陌生,他們經常能看到皇帝的那兩個小紅本,雖然不知道有時皇帝在上麵寫什麼,翻看什麼,但他們知道,這兩個小本本絕對是極其重要。
皇帝用人,雖然說各色都用,但在忠誠和能力這兩項上,其實皇帝是忠誠和能力都要求,但若非要在這裏麵選擇,皇帝明顯更偏向忠誠,尤其是之前起義之初時,有不少什麼打柴的樵夫、耕地的農夫、佃戶,甚至是長工、家奴、小販、夥計這些,在義軍中卻能得到重用,很短時間就做到提督總兵副將。
而有些半路歸附的原朝廷的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等高級將領,卻很難得到重用,幾年了,可能還軍職越來越低。
就如鄭芝龍、黃斌卿、王朝先、金聲桓他們來說,歸附朱以海的時候,已經官階極高,甚至都是一鎮軍頭,但這幾年來,一直沒得到真正的重用,如鄭芝龍,一開始封侯授總督,後來征召入朝拜相入閣,甚至還兼禦營總督等,可卻沒實權,到現在,隻頂著幾個榮銜而已了。
這次五軍都督府的十都督,他們都沒名,南北衙禁軍二十提督他們仍沒名,各省的省營提督、禦營提督,自然更不可能用他們。
如今江山穩固,中原光複,朱以海明顯越發會區分對待那些武將的,從龍元勳會得到更進一步重用,而那些半路歸附的,甚至投順降虜過的,賊寇土司等起家的,這些人如果這幾年表現好,能力又比較出眾的,皇帝會觀察使有。
而如果還是軍閥習氣不改,或是能力本身並不出眾的,那就會被皇帝慢慢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