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紫禁宮,奉天殿廣場左側,武英殿。

朱以海自正式入駐南京紫禁城皇宮後,對宮城進行了簡單的修整。宮中三大殿,奉天殿是舉行盛典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也就是金鑾殿了。

後麵是華蓋殿,麵闊五間進深五間,先前春節和元宵節,朱以海都是在這裏先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

再後麵是謹身殿,是朱以海上朝更換朝服的地方。

奉天殿前廣場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文華殿原是朱元璋日常辦公的地方,後來成為皇太子日常辦公之所,殿試閱卷也是在文華殿舉行。

後來朱元璋便搬到了武英殿日常辦公。

三大殿往北,過乾清門就是內宮了。

乾清宮是朱以海的寢宮,麵闊九間,進深五間,合九五至尊之數。後麵坤寧宮則是張皇後寢宮。

再之後是東六宮和西六宮,柔儀殿等,這裏現在就是五妃四嬪所居之所,公主也在這裏,將來皇子公主們再出生也是住這邊。

後麵還有藏書閣等。

不過平時朱以海都並不住在乾清宮,他主要還是在前朝,日常在武英殿辦公,有時則在文華殿召見閣臣等舉行廷議。www.x33xs.com

有時則在乾清門廣場禦門聽政。

內閣就設在文華殿前的文淵閣這邊。

總體來說,大明的南京和北京的宮城都叫禁紫城,北京紫禁城,本來就基本上是按南京紫禁城複刻的,基本相似布局。

在武英殿批閱奏章到午後,朱以海又去了文華殿,在此召見了內閣和司禮監的大學士和太監們,沿習祖宗製度,如今仍是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不過有所不同的是,皇帝親政,事事都繞不過皇帝。

這場文華殿的召見,也不過是閣監的一個例行簡報,把一些重要事務報告,然後朱以海也把自己處置的一些重要事務告之他們,讓他們奉旨辦理。

給大臣們賜了些點心後,朱以海便回乾清宮了。

宋之普一路送到乾清門廣場,倒不是這位元從跟皇帝關係特別好,非要送到後宮門口,而是朱以海在乾清宮門外廣場還設了一個總理處。

這個總理處其實就是之前的禦前會議,更早叫總務處,如今叫總理處或總理房等,這是一個非正式機構,也沒有正式官員,但卻仍然是總攬軍、政大權,掌有中樞最高決策的機關。

當然,這個決策權,其實還是輔佐皇帝決策,這就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處,但又非一般秘書處。

因為總理處裏的官員,正式的頭銜是總理處值守或叫禦書房行走。

名義上內閣依然是大明最高政務機關,司禮監也仍是重要的內朝,皇帝的秘書班子。朱以海此前北伐在外,內閣和司禮監都無法全部隨駕,所以重要決策,都是皇帝與身邊的隨駕大臣商議,參與者就是禦前會議的成員。

如今南京執政,朱以海卻還沒放棄這一套,並沒有還政於內閣和司禮監,恢複明朝經過多年形成的一個權力格局。

說白了這個總理處,其實就是類似於朱元璋的內閣。

就如當年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一樣,是皇權侵奪相權,侵奪外朝權力,如今的朱以海也一樣,內閣在大明經過多年,也形成了全新的外朝中心,是事實上的宰相,雖然後來司禮監批紅,形成皇帝的有力助手,成為內外朝相製。

但朱以海對此並不滿意,他在乾清門外設總理處,比內閣更靠內,理由嘛是皇帝寢宮在乾清門內,在後宮,內閣在外朝距離太遠,一旦有事,特別是晚上有事,可能就來不及稟報皇帝,沒法及時商議決策。

所以皇帝在乾清門外設立這麼一個總理處,安排大臣在此日夜值班,有事就可及時商議。

實際上,還是通過這種手段,君權進一步的削弱、侵奪外朝權力,特別是如今為一品的內閣大臣們的權力。

曆朝曆代,中樞權力機構總是這樣不斷的交替變動,本質上其實是不變的,仍是最高中樞權力的爭奪。

漢朝有外朝和內朝,外朝有宰相三公,內朝也有尚書省等,到了隋唐時,尚書門下中書這些本來的內朝,完全變成了朝廷外朝中樞,於是唐朝後來又有了翰林院、樞密院等這些新的內朝來製衡外朝。

大明開始有丞相,後來廢丞相製度,外朝直接就是六部,再後來皇帝忙不過來,設內閣協助。

內閣漸漸重新演變成外朝中樞,於是大明天子們又搞出司禮監代天子批紅,成為新的內朝。

但閣監雖然達到平衡,卻也有些權力失控。

朱以海可不喜歡那套。

總理處也就勢在必行,不僅得以保留,權力還再次加強。

雖然總理處還沒設什麼總理大臣,僅以總理處值守或禦書房行走的名頭,但成員卻是皇帝親自指定的,如今的幾個總理處值守大臣,便是首輔宋之普,大學士張國維、京營總督王之仁,戶部尚書虞大複,大宗令、鄧王朱聿鍵、司禮監秉筆太監劉朝,左都禦史劉宗周七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