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秋宴以來,京城的風波就一直沒停歇過,著實讓前來送禮的各國使節們看了大殷不少笑話。

可大殷的大臣們又有什麼辦法?是他們讓戚家作死的嗎?他們也很絕望好嗎,丟人都丟到他國去了。

這種事又不好拖延,萬一這期間戚家幾番操作把一些關鍵證據抹去或者借助其他助力翻身,不管是皇上,還是姬無天,又或者是其他戚伯翰的朝中對手們都不樂見。

姬無天早在確定戚素素對戚伯翰沒什麼父女情分時就一直想把戚伯翰從戶部尚書的位置踹下來,省得三天兩頭就惦記著削減軍費,給他機會翻身?不美死他!

不能從這方麵挽回顏麵,大臣們隻能把勁兒往使節身上使。

說到底,和戚錦雅聯合起來的人,還有前段時間坑了好幾家勳貴大臣家子弟的,不都是曼陀羅的手筆嗎!

別急著看他們大殷的笑話?先把賠償的事說明白再說!

把手伸到宮裏攛掇宮妃謀害皇子,存的是什麼心?還想挑撥大臣們之間本就比較微妙的關係,引發大殷內亂,其目的之惡劣,絕對不可姑息!

這幾天早朝時,大臣們為了和曼陀羅索取什麼賠償都快吵翻了。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大臣都會站在統一戰線,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有要曼陀羅給他們一筆龐大的賠償金銀的,有要曼陀羅割讓邊關某一兩個城鎮給大殷的,又或者直接簽訂上幾十年不侵犯條約諸如此類。

當然,也有個別比較離譜的,說要和曼陀羅成就秦晉之好,隻要兩國有了姻親關係,曼陀羅或許就不會一直針對大殷了。

隻不過提出這個要求的人不但沒有得到任何讚同,反而還被懷疑是不是收了曼陀羅的好處,吃裏扒外,受到一致炮轟。

古往今來主動求聯姻的都是因為本身處於被動方,弱方,為了避免損失才會推出公主之類聯姻,他們大殷明明占據道德製高點,憑什麼還要和曼陀羅聯姻?腦子裏糊屎了嗎?

最終,皇上和大臣們定下來找迦納大王子一行索要的賠償便初步定為大筆金銀和兩個邊城,很快再次召見了曼陀羅使節團。

大殷一方已經做好了曼陀羅會想方設法否認罪名,推脫賠償內容的準備,定下的金銀數目本就奇高,留下了很大餘地,真正的底線是這些金銀數目的一半,以及兩座邊城其中一個更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

可事實是,迦納大王子一行人竟然意外得老實,先是坦然地承認的確是他們曼陀羅的不是,理當給予大殷應有的賠償以表賠償,和對大殷的友好之意,另一麵雖然確實有討價還價,卻砍得並不狠,金銀留下了三分之二,大殷看中的邊城同意了割讓,至於另一個,則換了個相對規模,人口數更少一點的小鎮。

如此誠懇的態度,不但沒讓大殷鬆口氣,反而越發警惕起來。

事出反常必有妖!

曼陀羅可不是如此老實的國家,他們素來陰險狡詐,卑鄙無恥,心狠手辣,但凡是貶低人的詞用在這個國家身上一點都不過分,這麼多年來做過的種種惡心人的事,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忽然這麼好說話,怎麼看怎麼不對勁。

也因此,當後麵迦納大王子在承認錯誤之餘,卻以並非曼陀羅王室的錯誤,隻是下麵的人妄加猜測上意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犯了錯誤為理由給曼陀羅王室洗白時,大殷的大臣們絲毫不感到意外,反而覺得這才正常。

說白了不就是想推個替罪羊出來,將事情從曼陀羅王室的針對,變成小人作祟,將整件事的性質都換了換。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也算是曼陀羅一貫的做法之一。

可大部分人仍然覺得曼陀羅暗地裏在憋著壞,想再搞點別的什麼事,隻是他們一時想不到具體方向,便隻能先按捺下心裏的提防,先將雙方談妥的條件盡快列出正式的文書發給曼陀羅國,隻待迦納大王子回去稟告曼陀羅國的王,兌現承諾。

如果不兌現,就按照傅老將軍說的,等著大殷直接大軍壓境,親自去弄回幾個邊城!

到時候曼陀羅的損失會不會成倍增加,那就不是他們該操心的事了。

大殷的大臣們本以為此次使節團中,最主要需要他們應付的就是曼陀羅,賠償的事談差不多,便可以稍微歇一口氣,緩緩最近一直提著的心。

誰曾想,曼陀羅剛消停點,阿麗國又鬧出了幺蛾子。

說是幺蛾子可能不太準確,中秋宴席之後,以三王女阿伊莎為首的阿麗國使節團便和其他國的使節一樣,忙於增加和大殷的貿易往來,引進大殷的瓷器綢緞等高檔用品回國家賺取大量利益,大殷所有人,包括皇上都以為阿麗國這次主要目的就是通商,哪想到阿伊莎三王女卻忽然提出了一個讓眾人驚訝的目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