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天寶八年的四月,天色多變,昨日還是陽光燦爛,炎熱得讓人穿上短襟,疑為夏日將臨,可第二天便淅淅瀝瀝下起了雨,雨霧灰蒙蒙一片,帶來一絲寒意,唐朝的氣候要遠比現在溫暖濕潤,大小河流縱橫,岸邊楊柳蔥鬱,遠方山青如黛,頗有幾分江山如畫之感。
長安灞橋,自古便是迎來送往之地,一條筆直的官道東西向從驛亭下穿過,往東是去河東、洛陽中原繁盛之地,而向西卻是戈壁大漠、胡楊落日。
這幾日,灞橋告別的外放官員絡繹不絕,一幕幕悲喜劇接連上演,有躊躇滿誌、胸懷萬裏;有痛哭流涕、歎人生如夢;也有喝得酩酊大醉、被同僚塞進馬車而夢別長安。
此時,驛亭裏幾個戶部同僚正給李清送別,一隻小方桌,置了幾杯淡酒,官員們大多革帶青袍、頭戴籠冠,各舉酒杯向他餞行。
“侍郎,此去西域,塞外征塵漫漫,還望自己珍重,來!我先敬你一杯!”
戶部尚書張筠將手中酒一飲而盡,對身後各官員笑道:“大家抓緊時間,別誤了侍郎的行程。”
“侍郎能重返沙州,是皇上的體恤,望一路保重!”
戶部侍郎韋見素、太府寺少卿張潛等一幫官員也一一上前告別,這時,一輛馬車從遠處疾駛而來,不時濺起大片水花,旁邊有數百鐵騎護衛、氣勢奪人。
“是李林甫來了!”眾人都不約而同地向戶部員外郎鄭平怒目望去,他是李林甫的女婿,此事必然是他說出去的。
但李清卻知道此事和鄭平無關,他使李林甫度過一劫,他此時豈能不來拉攏自己。
片刻,李林甫拉著白練裙大步走上山岡,隻見他精神抖擻、麵色紅潤,和前幾日被楊國忠緊逼之時的氣息奄奄判若兩人,就在李清被封到西域的當天,李清便如約送去了蘇州案的部分證據,包括慶王的親筆手書和李俅的一些貼身之物,晚上李林甫便拜訪了慶王李琮,在鐵證的壓力之下,李琮被迫答應和李林甫合作,李林甫也答應楊暄殺人案可以不了了之,在一係列的談判和讓步後,楊國忠最終暫停了對李林甫的圍剿,從而使李隆基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此次罷相。
李林甫還沒上山岡便老遠聽見了他洪亮的笑聲,“侍郎要走,怎不告之老夫!”亭子裏的官員紛紛走到亭外,讓出一條路來。
李清連忙迎了上去,亦笑道:“相國公務繁忙,李清怎敢打擾。”
“再忙也是要來送侍郎的。”
李林甫笑著進了亭子,卻一眼看見了張筠,不由拱手笑道:“原來戶部的一大家子都來了,我說尚書省今天怎麼冷冷清清。”
張筠忙回禮笑道:“這兩日都是外放官員離京的日子,昨日送崔翹去嶺南,明天還要送楊慎矜去太原,這種離別不舍,想必相國也有同感吧!”
“是了!”李林甫一指李清,笑道:“象李侍郎我就不舍放他走,可皇上欽點,也無可奈何。”
他走上前拍拍張筠的肩膀,低聲道:“我想和侍郎單獨說幾句話,張尚書可能行個方便?”
張筠瞥了李清一眼,微微有些疑惑,但臉上卻沒表露出來,向大夥兒揮揮手道:“時辰不早了,我等先回去吧!”
眾人見尚書發話,便將手中的酒喝了,上前和李清說幾句後會有期的話,便告辭而去。
李林甫見眾人都走遠了,這才命侍衛守住周圍,不得放任何人上來,他拉著李清坐下,從懷中取出一封信來,笑了笑道:“你可知老夫為何要將你放到安西去?而不是隴右或者河西。”
李清不知道他此話何意,見他拿著信卻又不給自己,知道他必然有事,便搖搖頭道:“李清不知,請相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