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朝會上的爭奪(下)(2 / 3)

“陛下宣達奚珣和苗晉卿覲見!”

達奚珣和苗晉卿同時從禮部與吏部的行列中閃出,走近玉階,向李隆基施禮道:“臣等參見陛下!”

“二位愛卿,年年朕都會講,科舉是我大唐取士最主要的渠道,當以公正、公平為先,無論貧賤、尊卑,唯才是舉,可記住了?”

達奚珣和苗晉卿深深施一禮,齊聲道:“臣遵旨!”

李隆基見二人退下,又沉思了一會兒,方緩緩道:“自我大唐開國以來,鹽政荒弛、賦稅流失,開元三年朕曾整頓鹽稅,但因措施不到位,收效甚微,而今回實行專賣製以來,僅二個月鹽稅就達百萬貫,年底突破三百萬貫已成定論,所以朕和相國們商量,決定成立鹽鐵監,每道各設鹽鐵司,專施鹽政專賣之事,現章仇相國提名原宗正寺卿李琳為首任鹽鐵監令,各位愛卿可有異議?”

李隆基的聲音很小,幾乎隻有離他最近的太子李亨才聽得見,李亨自傷愈後便深居宮中,無所欲、無所為,也沒有人敢去拜訪他,近兩個月沒有他一點公眾信息,整個人就象從人間蒸發了一般。

但沒有他的信息,並不等於他不知道發生的一切,相反,他對朝中發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章仇黨取代******成為朝中第二大派係,博陵崔氏通過聯姻倒向李林甫,吏部則由於吏部侍郎楊慎矜的倒戈成為了章仇黨的勢力範圍,而楊國忠則連任京兆尹、太府寺卿,漸漸開始脫離李林甫要自成黨派。

這一切,李亨都冷眼旁觀,但他更關心的是李清,從兒子的描述中,他已經猜出自己這次脫難,還是因為李清的幕後操作,可他做夢也想不到,連他中的那一箭都是拜李清所賜。

這時,當值太監對李隆基旨意的複述已經結束,命李琳為首任鹽鐵監令,征求眾大臣的意見。

“太子可有意見?”李隆基對李亨微微笑道。

李亨略略欠身道:“兒臣讚成父皇的決定!”

“眾位愛卿呢?可有意見?”李隆基提高了嗓音,這次不需太監轉述。

大殿裏一片寂靜,沒有人出言反對,皇上已經說得很清楚,這件事和相國商量過,已經是定論, 另外皇上昨日剛剛下了聖旨,因涉及竊鹽案,免去李成式揚州刺史,改由李林甫的女婿張博濟升任,這也就是說相國黨和章仇黨達成了幕後交易,如此,誰還會去自討沒趣?

“既無意見,鹽鐵監一事就此拍板,封李琳為鹽鐵監令!”

“陛下有旨,封李琳為鹽鐵監令!”

李琳快步走到玉階前,雙膝跪下道:“臣李琳謝主龍恩!”

隨後,李隆基又批準了吏部的一些人事任免事項,漸漸地大殿裏的氣氛開始緊張起來。

下一件事便是討論組建‘官櫃’,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讚成者有,反對者則更多,不少人都悄悄取出奏折,這是他們昨晚連夜寫成。

“各位愛卿,想必大家都已經看過了殿中監事先散發的朝議內容,也應預審過‘官櫃’的條例草案,成立官櫃的意義朕就不必多言,這裏需要給各位愛卿先說一句,此事事關重大,朕並沒有結論,隻希望眾愛卿暢所預言,指出它的利弊,利大於弊,此草案可實施,若弊大於利,則取消這個方案。”

“陛下,臣有一些疑義想請教李侍郎!”這開頭一炮的是禦史中丞張倚,他生的四肢短小,頭已經半禿,張倚也是李隆基所寵信之臣,凡他彈劾的官員十之八九都要被罷職處理,號稱禦史台第一刀,他原是******人,東宮案後,他不看好太子李亨,反去投靠了永王。

李隆基看了看張倚,也微微替李清擔心,這張倚最善於抓住問題的漏洞,幾句話便可集中要害,但李隆基也很想知道張倚發現了什麼,便微微笑道:“張中丞可但問無妨!”

今天張倚也是有備而來,他慢慢走到戶部的行列,先向尚書張筠行一禮,又直接向李清拱拱手道:“我隻有一處不明,在草案的總綱裏,李侍郎說新官櫃主要是掌管天下貨幣,但裏麵的內容則有一條寫著各縣百姓可將租庸交至櫃坊,視同已經完稅,但我大唐丁戶所交的稅賦並不是銅錢,而是糧食布絹,這是不是和總綱所述不符?而且官櫃一直要修到各縣,錢又從哪裏來?在下就是這兩個問題,請李侍郎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