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尋求支持(3 / 3)

“調江淮之米?虧你想得出!”

李隆基重重哼了一聲,“江淮之米進京,就算漕運也要二十天,能平息事態嗎?傳朕旨意,命太倉火速放糧五十萬石,以平息京城米價。”

太府寺卿立刻領旨去辦理放糧之事不提。

“至於你。”

李隆基對李峴冷然道:“新鹽法推出,必然會有波動,但你卻一點準備沒有,以至發生了此禍,你罪責難脫,現調你為長沙刺史,這京兆尹一職由少尹楊國忠接任。”

李峴跪下磕了個頭,黯然謝道:“臣知罪,謝陛下開恩!”

皇上的忽然任命讓所有官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僅僅進京一年的楊國忠便從一個小小金吾衛參軍事升為從三品的京兆尹,看來皇上對貴妃的迷戀已經不是一般的深,李林甫都忍不住閃過一絲嫉妒之色,同時也有一分警惕。

後麵的楊國忠卻轟然狂喜,京兆尹可是從三品之官,也就是說,他此刻終於超越李清,成為一個實權部門的正職,他雙膝軟軟跪道,幾乎是匍匐著爬過來,他連連叩頭道:“臣謝陛下厚恩!”

李隆基輕輕擺了擺手,命他歸列。目光一斜,落在了李清的身上,騷亂的根源還是落在鹽政身上,這又非李清不能解決。

“李侍郎的新鹽法推行不知進展如何?”

李清大步跨出朝班,拱身道:“回陛下的話,鹽鐵使的籌建臣已經了眉目。”

他從懷中取出清冊遞上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以為人是第一重要,這是臣草擬的人員清單,請陛下批準。”

有太監上前接過,轉交給李隆基,他隻略略翻了翻,便提筆在上麵簽了字,交給楊慎矜道:“此事朕批了,吏部立刻辦理調令。”

他又望了望李清繼續道:“那你還有什麼困難需要朕幫你解決?”

“回陛下問話,臣最擔心的是地方上的陽奉陰違,鑽鹽法的空子,不作為或趁機終飽私囊。”

李清的意思很明顯,是要李隆基替他解決地方上之貫徹問題,這時,尚書右仆射陳希烈見皇上對李清言聽計從,他再也忍不住,連連向李林甫施眼色,要他出麵阻攔,不料李林甫對他的眼色仿佛視而不見。做了十幾年的權相,李林甫心中自然有數,哪些事可以反對,哪些事不能反對,他心裏跟明鏡似的。

他知道李隆基這樣支持李清實在是因為國庫空虛,皇上要錢心切,若他貿然出麵反對,必然會引起李隆基對他的不滿,反而得不償失,他才不會這麼傻呢!

“陛下,臣有話說!” 陳希烈見叫李林甫不動,他再也忍不住,出班反對。

“臣以為現在當務之急是解決長安的危機,而不是地方,所以臣建議先出兵,查清長安各大商鋪的鹽糧存貨,限價出賣。“

李清最反感地便是此人,自以為資曆老,專擺臭架子,他接過他的話又沉聲道“摸清情況可以,但動武臣卻反對,它雖然見效快,但後遺症嚴重,以後老百姓都會不相信朝廷。”

“那依你之見該如何?” 陳希烈逼視著李清反問道。

李清冷笑一聲,答道:“長安的鹽價米價暴漲無非是不良商人囤貨居奇罷了,要平息它很容易,我隻要見建常平倉,它們不賣我來賣,有常平倉的低價鹽米傾銷,他囤得再多也沒有用,所以關鍵還是地方上的貫徹。”

李隆基點了點頭,他盯著陳希烈厲聲道:“陳仆射,此事不需你多嘴,地方上確實需要監督執行,新鹽法才能推行下去,工部尚書李道複、大理寺卿崔翹、禦史中丞張倚、戶部左侍郎韋見素......”

李隆基一連點了七個人的名字,等他們出列後,他才高聲道:“朕命你們七人分行天下,給朕監督新鹽法的實施,若有膽敢陽奉陰違者,無論是刺史還是長史,一概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