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聰明人真正該幹的事情(1 / 3)

讓民眾了解什麼是民族和國家?蒙恬打從心裏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是一件比任何都重要的事情。

馮劫當然也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不過,他並不是那麼看好關於帝國鋪開教育的事情,首先交通就是一個限製,再來是師資絕對會是一個大難題。

“皇帝所說的教育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馮劫的表情有點怪,似乎是帶著一種難以理解的荒謬感,說道:“皇帝隻是想讓更多的人識字,不一定是要教導什麼人學會什麼樣的技能,更不是培養精英。”

那就對了,過去的教育一般是一對一,私塾模式的教育頂多也就是數十人。

一對一的教育一般是被用在學派,采取的就是尋找擁有天賦的人,然後進行單對單的精英教育模式,通常這種做法確實是能教育出精英,但周期總是會顯得漫長,並且不一定還真的能教育出多麼精英的人物。

私塾的教育是出現在大家族,他們並不對非血緣之外的人開放,哪怕是血緣關係也必須很近,一些旁支什麼的也沒有資格接受教育。

帝國采取的教育是個什麼狀況?一般是一名教師專門負責一項,極為可能麵對的會是數百人乃至於是上千人。然後,又其他的教師去負責教導其它的知識,但同樣麵對的學生數量也是多到誇張的地步。

“那個叫什麼分年級,是規劃好時間,再分課。”蒙恬對此有過了解,他說:“這種教育很有效,特別隻是針對識字。大概是小學用來學習識字,中學才涉及到一些技能。到了中學階段其實就是一個甄選階段,到了一定的年紀在什麼地方有沒有天份已經能夠辨別,隻會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進入到高中。高中的這一部分人又將麵臨新一輪的甄選,極少的人才能進入到太學。”

“太學?”馮劫倒是不清楚這個,他尋思了一下,帶著迷惑問道:“好多聽起來怪怪的名字,太學這個名字倒是我唯一比較理解的一個。”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

《大戴記》中說:“帝入太學,承師問道。”西周太學又名大學,天子和諸侯均設之,“,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不過辟雍和泮宮不是純粹的大學,這地方亦如宮廷,貴族們常在這裏祭祀、舉行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劃。打了勝仗,也到這裏“獻俘”“告功”。這是因為:“古人宮室無多,凡祭禮、軍禮、學禮,及望氣、治曆、養老、習射、遵賢之典,鹹行於明堂。而明堂、太廟、太學、靈台鹹為一地。”

上古雖然有太學,但明堂、太學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學習各種活動都攪和在一塊兒,不具備封建教育的專業性與係統性,這隻能說是太學的萌芽。

真正的曆史上還是要到了西漢時期,由漢武帝劉徹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然後董仲舒的“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建議,才會真正出現太學,實際上呂哲本來是要直接稱呼為“大學”,到最後也不知道是不是惡趣味又犯了,結果還是取名為太學。

呂哲鋪開教育,真真是沒有想過說初級階段能夠培養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妖孽出來,他比誰都清楚妖孽根本不是依靠教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有關。

對一個國家來說,在某一項事物上有有驚人天賦的妖孽從來都不是主力,妖孽隻是在某一個領域上引領著時代的進步,但國家隻有妖孽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數量普通的知識份子,不然哪怕是有再驚豔的東西都沒可能存世,畢竟無法複製的東西隻會是玩物,隻有能夠複製的東西才是真正益國益民。

不是胡說八道,看看漫長的華夏曆史就會知道,華夏曆史上從來都不缺少妖孽級的人物,比如製作渾天儀的那位,然後是機械鳥的那位。他們製作出了精密的儀器,可是缺少傳承者,又或者說社會的因素讓他們想要找傳承者都找不到,有再高超的工藝最終也隻會成為曆史塵埃的一部分,隻有那些高人幸存下來的孤品講訴一件悲傷的往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