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治國難(2 / 3)

帝國擴張迅速,多的是人煙稀少的區域,關中各郡合起來至少還有四五百萬的在籍人員,嶺南三郡不小於關中的地皮卻隻有可憐巴巴的三十七萬總人口該找誰哭訴?更不用談另外那些新置的郡,一些郡的總麵積不下於十萬以上平方公裏在籍人員卻隻有二三萬人口,那該是地廣人稀到什麼地步了!

帝國人口較為稠密的是中原各郡和長江流域各郡,其中光是帝都南陵人口就接近百萬,但是又能怎麼樣?難道要強製性地分攤移民?先不談有沒有可行性,估計真要那麼做就該等著又一次天下大亂來個改朝換代了。

很多時候呂哲真的不懂一點,帝國已經拿出很好的移民政策,可是大部分人寧願在家鄉困頓也不願報名移民。要知道很多人在家鄉根本就沒有土地,他們一旦接受移民安置就能夠獲得官府輔助的至少二十畝以上的土地,前期辛苦是辛苦一些,可是安頓下來必然能過上好日子,那麼多人為什麼就寧願在家鄉掙紮也不願挪步呢?

要說鄉土難離,現在是有鄉土觀念了,可是並沒有後世那麼濃烈。

要說沒有開拓精神,現在可是上古先秦剛剛結束的時代,此前勇於開拓的精神依然健在。

“河套等草原地區,由大家族帶頭,後麵小戶參與,二年之間確定移民的人口總數達到四十萬。”張良慢悠悠地說:“那些大家族以放牧為生,家族產業就是放牧。帝國需要數量龐大的戰馬,他們牧養出來馬匹會有固定渠道買入。”

張良說的隻是移民草原其中的一點,另外還有關於羊毛新的製作方法出現,不但牧養戰馬會有良好收益,牧羊也成了吸引人的產業,更不談北疆軍隊長期會需要他們提供的肉食品供應。

國家政策可使人致富也能害人破產,真正做大生意的人總是會觀察國家的國策製定來確定發展方向和投入,甚至是會預先察覺不妙而收攏資金撤退。古時候這樣的做法已經出現,不過影響到的一般是區域性質,做法通常也隻是死抓資金不放和收縮出售產業鏈改為囤積,不像現代經濟流通那麼廣消息互通也那麼快,不然一定會像是現代大批商人撤資對經濟造成的重創區域會那麼廣。

就目前而言,戰亂結束還不到五個年頭,一些地方持有資金的人依然是閉門不出的狀態,這些地方也是經濟恢複最慢的區域;有些地方的人卻是發現大勢迎合國策,從中賺取了大量的財帛。

草原上有短時間內能夠形成效益的地方,願意移民過去的人自然而然就多,因為有效益在作為吸引力。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現如今的人們對草原也不是那麼陌生,要知道現在仍然處於遊牧狀態的炎黃苗裔一點都不少,北疆各郡的人也並不懼怕進入草原。

相對起草原,南疆對於人們來說才是陌生的地方,以前楚地就被中原各地的人認為是蠻荒野蠻之地,這種名聲可是持續了將近四百年,對於楚地更南的地方人們普遍認為肯定是窮山惡水,可想而知必然是懷著一種抗拒和恐懼的心理。

正是因為普遍認為南疆不是什麼好地方,帝國鼓勵移民南疆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冷淡回應,最後中樞詳細地商討下來,認為不是有兩個封國需要安置嗎?索性全安排到南疆算了。

將魏封國和秦封國一塊安置到南疆?呂哲可是非常清楚現在的蠻荒之地隻是表麵現象,那裏要是開發起來礦產資源遍地不說,光以當地氣候情況帶來的產糧效益就根本沒有放棄的理由。

考慮到帝國占領嶺南,又向更西南的方向進行開拓,至少幾十年之內是無法穿越陸地直至海洋,開發起來也需要龐大到難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最終呂哲才認可將魏封國安置到現代泰國附近的區域,否定了秦封國一塊安置南亞次大陸的建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