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長安(2 / 3)

很多人聽到張良的話都是蹙眉,他們不是沒有想到這點,可是也隻有張良直言而諫。

關中有糧倉,第一糧倉就是鄭國渠周邊,涵蓋近千裏麵積的產糧地;第二糧倉就是後麵由漢室挖掘新建的渭渠,位置就在軹道往東的渭水邊上;另外還有多處人工開掘的水渠,如成果渠、靈軹渠、六輔渠等等,無一不是為了增加產糧地而先後修建。

民以食為天,可以吃飽才能使得民心不亂,民心安定國家自然就穩定,顯白的道理隻要有點見識就能體會得到,那麼產糧地的增加重不重要?

“帝國南疆多有糧倉大地,近些年中原、關中等地的糧食大多是從南疆運輸。”張良一臉的誠懇,說道:“可是關乎運輸總會有所損耗,各地農田能增加一些總是好的。”

張良說得在理嗎?沒人能說張良說的不對。可是很多事情並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看起來有益的事情也不是真的有益。

一個國家的地皮很廣,國家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既是所謂的“天下蒼生”。國家的統治者會進行規劃,許多時候是根據執政需要來對某件事情來確認是否該做,不是那件事情做了有沒有好處。

同樣一件有益的事情,可是不符合當前的執政需要,國家哪怕是明知道那件事情做了會有益,可是為了大局布置仍然會選擇性的無視。

帝國中樞不知道產糧地越多越好嗎?他們不是傻瓜,怎麼可能會不知道這點。可是對於中樞來說,他們考慮的不止那麼簡單。

國家財政不行的時候,選擇哪裏基本是要看迫切性,但是財政充足卻依然也是有選擇性,限製但不包括地區和更複雜的事情。

中原、關中、燕地、乃至於是很多新的占領地,帝國在各個地方的統治基礎都不一樣。如帝國最先持有的南郡是統治最為穩固的區域,後麵輻射到長江流域各個郡縣,因為這些地方的統治穩固,中樞想要開發的時候必然是選擇該些區域。

民心歸附,統治穩固,等等一些因素才會讓中樞覺得有開發的基礎,樂意投入更多的財政,與民互惠也好,增強國力也罷,都是需要統治穩固作為前提。

中原和關中等地方國家有在建設嗎?有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複,可是並沒有投入額外的資源開發新的產糧地,這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中樞覺得那些地方的統治並不穩固,至少是還比不上已經納入統治的長江流域等地。

增加產糧地固然是好事,可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統治不穩固的地方產糧地多,那要是這些地方發生反複,投入巨量資源的建設先不談會不會被戰火摧毀,叛亂勢力占領這些地方之後,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產糧地豈不是成了他們抵抗帝國的資本?

將南方幾個地區建設成為糧倉,北邊各郡依賴於南方提供的糧食,那是建國之初就已經製定下的國策。這條國策會持續多久時間並沒有上限,需要中樞來評估各地的民心歸附情況,也是需要評估統治的穩固度,然後中樞才會考慮投入新一輪的資源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建設。

張良久在中樞,雖然無法參與一些核心國策的商討,可是以他的聰明才智不該沒有領會這點。那麼他提這個開頭是個什麼意思?其實是他有心想要為家鄉爭取一些福利,關中的一些建議不過是一個“支點”,用來撬動國策的鬆動。

“向西挪動三十裏便是阿房宮的地址了。”呂哲不知道有沒有察覺張良的用意,他沉吟了一下,說道:“那便挪動吧,少了滻水還有潏水,也可以將陪都長安選擇靠近渭水一些,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一眾人等眼睛一直是盯在山川輿圖之上,聽到呂哲拿出最後的決定,不管心裏是在想什麼都是露出笑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