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霸上與藍田(1 / 3)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是為圖強,大爭之世強應該先強軍,有強軍才能保證國土安全和向外開拓。

各國變法的主導者想要有所作為都是先操練出一支強軍,然後才有可能在國內展開變法,唯有編練的新軍強大且存在變法才能持續,新軍被殲滅也等於是變法失去依靠,如申不害在韓變法操練的十萬新軍覆滅,韓國的變法也就中斷。

商鞅變法的背景是,那個時候秦國於河西之戰中慘敗給了魏國,老邁的秦獻公的嬴師隰崩了之後嬴渠梁繼任秦君之位。嬴渠梁為了尋求秦國繼續生存和複仇的方法,多方尋找人才,正好衛鞅也正好在魏國不得重用,曾經被嬴渠梁俘虜的公叔座推薦衛鞅到秦地尋找出路,衛鞅需要有一塊能發揮才能的土地也就聽從了公叔座的建議。

沒有得到“商”這塊封地之前,鞅因為是來自衛地,一般人們稱呼為全稱衛鞅。那麼是誰將衛鞅引薦給了嬴渠梁呢?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原文記載“鞅因景監見”,“景監”所指是秦君宮殿的某處主監宦官,所以是宦官引薦了衛鞅給時任秦君的嬴渠梁。

藍田大營始建於公元前三五零年左右,真正的日期很難考究,那時是周威王在位。它的建立是商鞅變法的產物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軍營必然有崗哨塔,臨時營盤是用木頭搭建稱為箭塔,固定營盤則是夯土與木材搭建而成,稱之為箭樓。

從渭水要前往藍田需要途經霸上。霸上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建立的另一處龐大軍事基地,那是因為嬴駟改變了秦國力主向西開拓的國策,轉為東出爭霸,秦軍的重心自然是要往東進行布置。

出巡隊伍臨近霸上的時候其實已經能夠看出多種端倪,人煙民居變得越來越稀少,各種軍事建築也能時常可見,像是平整的操練場和奔馬之地,然而看到最多的就是警戒布哨的箭樓。

霸上是位於霸水邊上,它從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就是秦國的兩大軍事基地之一,另外一處大型軍事基地當然是藍田大營。霸上長期屯兵是為了方便秦軍東出征戰,作為橋頭堡它不止是屯兵那麼簡單,還建造了麵積龐大的倉庫,用於囤積糧秣和軍事器械。

劉邦建立漢帝國,國都選擇鹹陽邊上,新建一城為長安。漢帝國的將領,他們也是看到了霸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也是因為秦國遺留下配套的軍事設施,拱衛長安的大軍駐紮地也就選擇在了霸上,還有一層意義是如果山東有變也能快速從霸上出兵。

此後的曆史變遷中,隻要是從關中之地崛起的國家,或者是將國都選擇在關中的國家,曆朝曆代也是將霸上作為主要屯兵之地,可見霸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帝國和平解決秦地,軍隊開入關中第一個接管的地方就是霸上,隨後又長期進行屯兵,作為一支西進可快速出兵秦川、東出可以直撲韓地的軍事力量。

“我們接防霸上的時候,糧倉和兵器庫其實已經空了。”共尉介紹說:“當時偌大營盤隻有不足三千的老弱,各處營房和設施缺失維護,煞是顯得淒涼。”

共尉在秦地待的時間不算短了,他用“淒涼”這個詞顯然不是單指霸上,是涵蓋了整個秦地。

天下大亂之前,秦軍大肆在長城集結兵力,尤其是以北地郡和上郡的軍隊集結得最多。三川郡那邊也有秦軍集結,為的是作為南征軍團的第二梯隊進入嶺南作戰,恰是有先期的集結,後麵中原軍團的建立也才那麼順利。

天下大亂之後,成立不久的北征軍團(長城軍團)被抽調部分,由王賁率領在趙地進行征戰,南征軍團的第二梯隊也從三川郡向上黨郡等地展開攻勢。因為需要防備匈奴和防備呂哲,秦腹地的軍隊不是被抽調北上就是南下,腹地怎麼可能不空虛?

統一之戰時期,秦國動輒進行五征,屢次都是征集龐大的人力用於軍事征戰。所謂“五征”既是官宦子、良家子、刑徒、商販、贅婿,腹地留下的皆是老弱婦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