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八章:處處有筆跡(1 / 3)

李信是誰?他其實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

李信的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曆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祖父李崇,為秦國隴西太守,封南鄭公;父親李瑤為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瑤做過南郡太守,南郡至今都還流傳著關於李瑤的名聲。李瑤擔任南郡太守的時候建造的一些基礎設施到目前還在被使用,名聲是好名聲,說明李瑤治理南郡的時候頗為得力,一些老一輩的南郡人至今仍然感念。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裏麵的李廣是李信的後代,不過現在可是公元前二零八年,李廣要出現可還得再等上至少四五十年。

呂哲知道一件事情,秦國攻楚之初,始皇帝並沒有馬上任命誰做征楚的大將,始皇帝問麾下將領攻楚要動用多少兵力,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時值大秦頻頻用兵師疲糧缺,始皇帝聽到攻楚要動用六十萬人當然蹙眉,那個時候李信卻是跳出來說“隻需要二十萬就能滅楚”,始皇帝聞之大悅,攻楚主將的人選也就確定李信擔任。

李信可不是什麼默默無聞之輩,他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獲封隴西侯。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此後便消失在秦國朝堂,長久時間未曾露麵。

傳言李信因為攻楚失敗,後麵王翦率秦軍成功滅楚,一人失敗一人成功,兩人見麵不免尷尬,此後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可是現在王翦能找到李信,並拉著李信前來函穀關覲見呂哲,可見傳聞通常都不怎麼靠譜。

李信攻楚失敗之後,隴西侯的爵位已經被撤銷,長久以來也並沒有擔任官職,因此是一個白身的身份。

“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身為家主怎麼能不為家族著想?”王翦說得比較委婉,不過意思還是很清楚。

不就是說王翦和李信兩人是真的有些矛盾,可是李信為了家族的未來,想要在帝國謀個官職因此接受了王翦的邀請和引薦嘛。

還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古時候一個家族是不是有人當官對於家族來說真的相當重要,家族想要發展和壯大少不得需要一個光鮮的身份,也許不一定是要利用官職的便利來為家族謀取私利,可是沒有人當官的家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發展壯大起來。

呂哲到現在還沒有召見李信,王翦以為是受到李信大敗於項燕的名聲影響,說了一些當時秦楚兩國的現狀,大意就是當時的秦國屢屢大勝之後驕傲自滿,秦軍對攻楚的先期準備不足,楚國卻是嚴陣以待,李信敗於項燕之手並不是全歸咎於個人的過錯。

盡管看上去依然是精神抖擻的模樣,可是王翦真的相當老邁了,畢竟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古稀之年,李信目前卻還是知命之年。

五十多歲的李信半生戎馬,正是作為一名將領來說最為黃金的年紀,他是曾經敗於項燕,可是此前的任何一戰都有出色的表現。像李信這種經驗豐富的為將者正是帝國所需要的,更不用說帝國向西開拓,向西的地形有許多與隴西郡那邊相同,呂哲怎麼會不用?

呂哲定然是會用李信,可是怎麼用還有待思考,主要原因還是國策的關係。

帝國皇帝可以任命某人一個官職,可是有相關的流程,那個流程就是被任命人要有功勳打底,也就是累積足夠的功勞,並不是說想要讓一介白身成為將軍,那就能夠成為一名將軍。

呂哲一直在維護自己製定出來的國策,任用蒙恬、章邯、徐岩、王賁……臧荼、曹咎、周殷、司馬昂等人,那是因為帝國承認之前戰國的一些官職,隻不過需要降級留用,稱得上是一種變通。這樣的政策是為了安撫舊有官員,也是為了快速穩定國內,不至於讓舊有官員絕望導致出現動亂,可是李信是屬於在野,並不在變通之列。

秦國其實是有相關的國策,也即是非軍功不得封侯,不過後麵被破壞,這也是被認為是秦國崩潰的誘因之一。說是相近國策,指的是某種限定,呂哲可沒有打算破壞自己製定的任人標準,又拿捏不定李信願不願意從頭做起,用實際功勳接受考核一步一步來,自然是存在疑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